蹲点沂蒙山⑨|“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密码”

2021-07-19 14:32:4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强村富民的“钱袋子”,这其中的转换密钥是什么?走进蒙阴县桃墟镇百泉峪村,记者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百泉峪村位于蒙山脚下,全村119户328口人,总面积2260亩,山林果园占了近八成。这里山环水绕、花果飘香、风景如画,靠着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乡村游模式,村民的钱包日益鼓了起来,村庄面貌也有了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越变越好,百泉峪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百泉峪村航拍。

停止采石修复矿坑,民宿农家乐开起来

呵护生态走绿色发展路

因地处蒙山北麓,从前的百泉峪村荒山僻壤,交通闭塞,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是出了名的“要饭村”“光棍村”。几十年前,因为穷得揭不开锅,根本没有姑娘愿意嫁到村里来,不少小伙子三十多岁了还娶不到媳妇。  

头雁引领,众雁高飞,村庄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穷则思变,但是谁能挑起百泉峪村的头呢?村里党员把方国明推选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方国明,一个普通的农家汉子,从1993年开始担任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当书记之前,方国明开过饭店,搞过运输,是村里出了名了的能人。近30年的任职经历,他对百泉峪村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最早的时候村里没路,村民骑自行车得扛着出门,一直扛到村外土路上,再放下来骑。”在村史馆里,方国明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一脚深一脚浅,拔出脚来鞋不见。直到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430元。”  

上任之后,方国明拿出自己做买卖攒下的积蓄,带着村民整修道路,发展了1600亩林果。百泉峪村连接起了山外的世界,村民的收入也逐渐增多。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勘探发现,漫山遍野的石头蛋竟然是花岗石“海浪花”。村里开始组织花岗石开采,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又有所增加。  

百泉峪村“七山一水二分田”,生态环境良好。村内山峪里泉眼众多,常年流水不断。但矿山开采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山岭上的矿坑成了一个个巨大的“伤疤”。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另觅出路。“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进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生活。”曾经走南闯北的方国明对村民说。

百泉峪村民宿景色。  

“这样好的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一定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方国明说,百泉峪村停止了采石,开始对矿坑进行修复。通过招商引资,2007年到2014年,先后引进资金6400万元,在矿坑废墟上建起了三星级酒店和高端民宿。

为了带动村民增收,经村“两委”决策,百泉峪村出台政策:对每户旧院落提升改造给予2万元补贴,开办农家乐的每户奖励1200元。  

但一开始却事与愿违,好的政策没有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许多村民并不买账,更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第一个吃螃蟹”,不少人担心:“几块石头几棵树,有啥可看的,钱没赚着,把本钱赔光了咋办?”  

面对村民的质疑,方国明没有动摇。在他眼里,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依山抱水、瓜果飘香,只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罢了。他动员在青岛上班的大女儿和在派出所当司机的女婿带头,并给他们吃下定心丸:“赔了算我的,赚了算你们的。”经过一年的建设,2007年,百泉峪村第一家农家乐——古槐山庄正式开业,饭菜经济实惠,环境舒适宜人,当年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

成立合作社,抱团做大乡村游

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挣到了钱就是最大的说服力,村民纷纷开始效仿。可是,木柴火灶的“厨艺”难以抓住游客的胃,怎样让农家菜真正品出生态味?方国明把自创的几道拿手菜教给村民。“既然当了这个干部,就不能藏着掖着。我拿手的有三道菜,百泉醉鸭、老式黄花、粉皮炖鸡,这些菜的配方都给村民说了。”方国明说。  

从一家到几家,再到如今的38家,百泉峪农家乐名声远扬,还带动了周边村落150多户也发展了农家乐。昔日的穷山窝,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先进村。  

随着农家乐、民宿数量的增多,方国明开始思考如何避免恶性竞争,让村民抱团发展、形成合力。2010年9月,百泉峪村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包含全村农家乐、民宿、采摘园共78户社员。  

“我们的合作社相当于游客中心,来村的游客通过合作社统一分配到户。”方国明说,“村里对所有农家乐,大到建设经营,小到菜价制定,实行统一管理。定价根据条件不同分成了两个档次,同样档次的价格都是一样的。”

村里的游客。  

合作社设立了一个总账户,统一收取团队游客住宿费,村集体按每人2元标准提取服务费后再进行分配。

“合作社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一是增加集体收入用于民生项目,二是支付日常运转的一些开支。”方国明说,所有收入全部上交镇经管站“三资”管理账户,公开透明。  

“这样我们也省心,就在家给游客好好做饭,准备好食宿就行了。”百泉峪村村民夏婧婧说,她从2008年开始经营农家乐,是村里比较早的一批经营户。最开始回村时,家里只有三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已经闲置多年。自从开起农家乐,日子一年比一年强,三代人现在都住回了村里,一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夏婧婧正在给游客做油饼。  

为了进一步放大生态效应,百泉峪村党支部深入挖掘当地丰厚的红色底蕴和绿色资源。合作社先后主导开发了千年夫妻槐、千年古井、抗日小寨、仙女浴池、王母娘娘黄花瓶石等20余处景点,建塘坝5座,改建喷泉20处,建设了村史馆,陈展物品1000余件,把千亩果园改造提升成为旅游采摘园。  

伴随农家乐和游客日增,生活污水的排放成了百泉峪村的一大难题,有一段时间游客进村都捂紧鼻子。“本来就是靠好生态、好环境起家,没有了这两样宝贝,我们就会没有立足之地。”方国明说,为此,村里又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和首个三星级公厕,配建了沼气池,探索能源循环利用。

百泉峪村曾经的矿坑成了湖,岸边是依山而建的民宿。

从2017年开始,百泉峪乡村游进行二次创业,对老式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转型升级打造高端民宿,目前已有高端民宿12家。合作社带动实施“一圈一带十八点”的泉文化发展规划,精心打造了休闲文化平台、水文化景观台、百泉旅游美食文化创意街,建设了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售卖店。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引入“互联网+”,建立“百泉峪农家乐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家乐周考评、月排名管理机制。通过互联网将所有农家乐基本信息、游客信息、景点信息、即时信息等进行汇总管理。  

在合作社的引领主导下,乡村游逐渐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形成了“农家食宿、果园采摘、生态游览”一条龙服务的乡村旅游特色链条,带来了可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今,百泉峪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3.6万元,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20万元以上。

乡村美景引来画家采风

山村有了文化味儿

一户一品、一家一韵、一街一景,成就了百泉峪村特色鲜明、独具韵味的乡村生态旅游。这样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画家前来采风。  

“外村人”武江在百泉峪开了间画室,每年接待画家上百人。

“这里的环境好,很多画家就喜欢来这样的地方找灵感。”武江说,跟百泉峪村结缘是在2017年,那一年带着国外画家来村里参观,村里正好有闲置的房子,他立马就租下来建起画室。  

武江是沂水人,如今常年在百泉峪村居住,还在村里开了家民宿。“既能接待画家也能接待游客,村民性情淳朴,在村里待了几年,都和他们打成一片了。”武江说。  

你来我往,耳濡目染,村里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有的村民来我这买些画,回去装饰民宿或者农家乐,有的带着孩子过来看看能不能学点啥。”武江说。  

今年11岁的方靖衣已经学画一年多,教她的老师正是常来村里的画家王金柱。每周六,王金柱都会来村里给几个孩子上课,教他们书法和绘画。

“这孩子学得挺快,你看这牡丹、山水画得都很好。”武江指着画室墙上挂着的几幅国画,自豪地说。

方靖衣正在练习书法。

“现在村里收入高了,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村民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方国明说,“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不出去打工了,回村开个农家乐。白天回来经营,晚上回县城里住,就跟来上班似的。”  

“这么个小山沟沟,发展起了农家乐,每天来这么多游客,做梦都没想到。”72岁的村民巩传仁说。他在村里开了家超市,对每天坐在家里挣钱的日子,很满足。

巩传仁在整理超市物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守住这方绿色家园,才能走稳强村富民路。方国明深知这个道理。每天早上,他早早出门,沿着修好的山路走一圈,捡捡路上的垃圾,思考村庄接下来的发展。

“下一步就是精细化地提升,不管是民宿还是农家乐,走精细化的路子,让游客玩得舒心,村民和集体收入再上个台阶。”方国明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 通讯员 张圣虎 王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