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林场的红色印记①|红色基因激励,天福山林场人把荒草坡绿到98.3%

2021-06-15 17:18:1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走进天福山国家森林公园,仿佛走进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殊不知,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沃土。84年前,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民在这里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自此,红色的天福山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一座英雄辈出的山

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

抗日战争时期,天福山曾是中共胶东特委的活动中心。特委书记理琪来到天福山领导胶东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建人民武装,西进抗日,亲自撰写了《给胶东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发动起义,成立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随后,抗日烽火迅速燃遍胶东,各地起义队伍陆续编入“三军”。可以说,天福山起义,开启了红色胶东时代。

天福雄风常在,天福丰碑永存。天福山起义,揭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序幕。在艰苦卓绝的全国抗战中,胶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红色基因根植于这片土地。

天福山起义开启红色胶东时代。

以毁林为代价捞钱,

怎么也不干!

1958年5月,天福山林场建场,起初为大水泊、口子、天福山三镇合办集体林场,定名文登市天福山合作林场。

“1958年,在党的号召下,第一支远征队来到天福山,总共20余人。后来又相继来了两批,远征队成员也超过了70人。从村里到林场,叫远征队,相当于青年突击队。”天福山林场老场长王忠贵说。那时候,老百姓不要的地、偏僻隐蔽的地才建林场。

1999年10月15日,山东省林业厅批复天福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2017年5月国有林场改革,天福山林场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林场总面积4569亩。

天福山起义唤醒了古老的山峦,小苏区一片艳阳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天福山变得苍老了,漫山遍野全是乱石荒坡,连荒草在内的植被覆盖率不足50%,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十分恶劣。

位于天福山林场的红色胶东展馆。

“到处都是泥石流。我们3个镇70多个村都遭遇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吃够了生态破坏的苦,保生态成为共识。”忆及往事,80岁的老场长王忠贵激动地说。

从1995年起,为执行文登市委、市政府“十年不剪枝,二十年不采伐”的死封规定,扩大封山育林成果,林场不仅忍痛砍掉了畜牧项目,停止对蓄积量上万立方米的用材林的采伐,就连伙房燃料也另想办法,决不通过剪枝解决。一些有心人开导场领导说:靠山吃山,你们干嘛守着金饭碗拖着要饭棍?他们置若罔闻,还是一条道走到黑:以毁林为代价捞钱,死也不干。

从1%到98.3%,

一部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造林史诗

据老场长王忠贵回忆,1958年,这几片山头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多一点,60年代经过造林,这个数字超过了40%;70年以后,到了70%以上;如今,这片山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8.3%。

从1%到98.3%,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奋斗史诗。国有林场改革后,天福山林场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意味着,原来的经营项目要全部砍掉,只进行森林管护和森林抚育。

“我们栽树起初的成活率只有20到30%。于是,我们用两年的时间摸索出规律:下雨就种树。不下雨不种树。没想到,这个办法还真灵。”老场长王忠贵说。据他回忆,建场初期,没有资金,他们就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栽植;没有场房,他们就自己动手,开山劈石,垒墙造屋;没有粮食,他们就用发霉的地瓜干糊口,用野菜充饥。正是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福山林场人吃得了大苦,耐得了大劳。

绿色的天福山林场。

有的人吃不了这样的苦,悄悄地走了,不到4年,先后有近50人不辞而别。留下的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义无反顾地栉风沐雨,战天斗地。

造林整地时,为节省时间,他们就带上干粮上山,饿了就啃上几口,渴了就喝口山水。雨季栽松时,没有雨衣,他们就披上破麻袋,冒雨把小树栽到山上。乱石成堆的地方,他们就破石扩穴,从别处搬土,进行客土栽植。

“苦点累点算什么,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连命都不要了,我们还有什么牢骚和抱怨?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片曾经的黄草坡绿了!树种由单一的赤松改建成了集黑松、华山松等30多个树种于一体的混交林,林木覆盖率达到98.3%。

敢为天下先

南竹北移,成功!

在王忠贵老人的记忆里,林场1958年到南方引进毛竹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当时,只活了一颗。这一棵能活下来意义重大,这是全省第一棵毛竹。这意味着‘南竹北移’可以成功!阳光好的时候,这个竹子一个中午头长一寸,一天能长一尺。”这位80岁的老场长骄傲地说。

如今,天福山林场的毛竹已经成片了,足足有四亩多,近2000棵,已经成为了天福山一景。茂盛的毛竹林背后,是老一辈天福山林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气魄。后来,这个林场又接连引进了落叶松、华山松等,都有大片栽种。

天福山林场老场长王忠贵(右)。

目前,这里的植被已经多达170多种:赤松、黑松、板栗、栓皮栎、映山红、野玫瑰等等。现任场长叫王铭强,身材高大的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已经在这片山林间走过多少路了。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他的牵挂。大小13个山头,4500余亩山林,几乎每周,他都要亲自走一遍。如今,一共11名在编职工、6名外聘职工日夜守护着这片生态林。天福山林场是有名的雪窝子。北有正棋山山脉,西有驾山山脉相阻隔,这里形成了天然的山地温暖小气候,雪下得尤其大。一到冬天下雪,这里就会封山。

“赶上下雪,林场职工十天半月都困在这里,我们就提前备下萝卜白菜。但是,职工们没有一句怨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天福山起义精神的指引,我们接过老一辈林场人的吃苦耐劳的接力棒,我们一定会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守护好这片林子,因为她是我们文登的绿肺。”这位年轻的场长王铭强坚定地说。

红色传承引领绿色发展。新一代林场人正用责任与担当,在绿海松涛间书写着新时代护林人平凡而伟大的坚守和奉献。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