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新语|减损就是增产
2021-06-10 16:13:0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中,山东5985万亩小麦已经陆续开始收获。
如今的麦收,越来越多的机器作业取代了人工收割。2020年,山东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机器的应用,让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麦收中解脱出来,让普通农户原来要持续三五天的麦收缩短到了几小时。
机械化确实提高了小麦收割效率,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损失的粮食数量不容小觑。虽然迄今为止,国际上并未给出机收损失率的具体数字水平,但据德国著名收获机专家透露,某著名外资品牌机收损失约为5%。去年,新华社的一篇调查文章显示,有的地方机收损失率高达1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却有一成白白地损失,着实让人心疼。所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2021年“三夏”小麦机收暨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议提到,要多措并举强化粮食作物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丰收到手。今年夏收,我省也将在多地陆续开展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以赛代训,引导广大农机手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减少收割环节的损耗。
要减损除了用好机器、好机手,农户也要做到把握时机,及时收割。小麦收获贵在抢农时,农谚里有小麦“九成熟、十成收”的说法,就是指小麦在蜡熟期末、完熟期初进行收割,才能做到既保证麦粒品质,又能降低收割损耗。现在种粮收益偏低,有的农户“抢”的意识变得薄弱,抱着早一天晚一天都无所谓的态度,极易造成产量损失。
另外,还要注重储运环节的减损。在储粮环节,有些地方的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造成的损失就高达8%;有些地方由于粮库仓储设施缺损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损耗;在流通环节,粮食物流企业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落后,粮食抛撒损失严重。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而我省2020年的小麦产量为513亿多斤。
当前,受耕地、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制约,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地。5月26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千方百计才增加了300多万亩冬小麦,按照平均亩产768斤计算,增产约23亿斤。如果能把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潜力非常可观。
总之,要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需要千方百计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比如,推进联合收割机更新换代、强化农机手的技术培训、促进储运环节的协同减损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减损文章做得好,饭碗才能端得更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