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种过地的小厂老板,到带头种植的新型职业农民,他用了近10年时间

2021-04-08 09:33:5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清明过后,大棚里的草莓还能摘最后一二茬,40岁的庄绪国终于可以直下腰。除了栽苗和摘草莓,占地面积40亩、棚内面积20亩的大棚草莓,从栽下后,都是他一个人在忙活。“干农业道道太多,细节决定成败。”他说。

种了10年大棚草莓,庄绪国现在说起如何种草莓,可以用口若悬河来形容。

庄绪国是莒南县大店镇大店一村人,中专毕业后回到农村,他没打算种地,开了个小厂子,雇了10多个人,挣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成了当地农民眼里的能人。

2011年,他想把小厂子的规模扩大些,便跑到附近的老龙腰村,流转了16亩地。他想在这16亩地上建厂子,可办手续时,他才知道,那是耕地,只能用来种地。

16亩地闲了一年,认识他的农民和庄绪国开玩笑说:你那片地草长得真好。地不能闲着,大店镇是草莓之乡,2012年,他在16亩地上建起了8个大棚,钢架结构的,比当地农民的草莓大棚档次高多了。雇来两个当地有草莓种植技术的农民,管理这8个大棚,庄绪国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他的小厂子上。

两个雇来的农民,自己家都种着大棚草莓,自己家的草莓长得很好,可庄绪国的草莓死棵多不说,结出来的果小,还多畸形。请来个专家,专家说是这病那病,开了药方,拿来很多药,也没啥效果。草莓长得不好,庄绪国的精力和时间,便慢慢向大棚草莓转移。

周边农民看庄绪国建起这么高档的大棚,便前来参观。庄绪国领着他们进了一个草莓长得最好的大棚,农民看了一圈后,笑了:你这弄的啥?

农民脸上那些笑着的表情,让庄绪国心里很不痛快:我一个青年,种草莓还不如七十来岁的老人?他找来书看,可种草莓的技术底子太薄,看了也看不明白。他去问周边草莓种得好的农民,农民是这样对他说的:你到棚里试试,感觉到舒服,草莓就长得好。

当地农民种草莓,大棚里没有温湿度计,如何提温、增湿、放风,完全凭经验和感觉。庄绪国便跑到农民的大棚里,感受一下,再快速跑回自家大棚里感受一番。“我就这样一趟趟跑着,感受着,想弄清到底怎样才能种好草莓。”他说。

暮春时节,大棚里温度高,有一次庄绪国趴在自家大棚的里,看着、感受着,从棚膜上落下的一滴水,滴到他的脸上,烫得他一下子爬起来。他满头大汗地坐在大棚里,想着这滴水,想明白了一件事儿:这么热的水,滴到叶子上,叶子会烫伤,最终导致死棵;滴到正在生长的果上,果会萎缩,甚至出现畸形。

种草莓赔了钱,庄绪国觉得,只能扩大规模,才能把赔的钱挣回来。2013年,他又流转来50亩地,准备建更多的大棚。他把厂子停了,心里憋了口气:非把草莓种好不行。

2013年,庄绪国有9个草莓大棚。他找来两个技术过硬的农民,让他们帮着管理大棚。最后9个大棚卖的钱(毛收入,庄绪国拿七个棚的,两个农民各拿一个棚的。

这样种了3年,庄绪国觉得不行了。两个找来的农民,不再干活,啥活都雇人干。而雇工费,庄绪国需要拿九分之七。两个农民啥也不用干,喝着茶,白拿两个棚的收入。“我是雇你们来干活的,好吗,你们倒当起老板来。”

这让庄绪国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农民,搞规模农业,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像我这样,雇人干活,一个草莓大棚至少可以挣一万元钱,20个棚就是20万;可要是扩大到100个棚,我准赔。”他说。

种了5年草莓,庄绪国是太想把规模做大了。“没有规模,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高效。”庄绪国说,“我的草莓卖给贩子,贩子再批发到地摊,人家卖的是他们的草莓,而不是我的。”

2016年,庄绪国把大棚草莓的规模,控制在占地40亩上。同时,他成立了合作社,他想靠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带着周边农民种草莓,集众家之力,形成大规模的标准种植。

除了栽苗和采摘,庄绪国能省人工的地方全省了。上了卷帘机,安了自动打药机和自动控温设备,水肥实现一体化。大多时候,他看看手机,动动手指,就完成了大棚草莓的管理。

庄绪国根据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制定着大棚草莓种植标准。从草莓定植“浅不露根、深不埋心”,到控温促进花芽形成;从大棚风口开关时间,到棚内每个生产环节的温、湿度,他都制定出了便于农民学习、操作的标准。“根茎叶花果,水肥光气温,病虫草鼠苗,天地人种药,我定出了一字一个标准。”他说。棚内面积为一亩的大棚草莓,当地农民一年能挣约3万元,庄绪国却能挣五六万元。

庄绪国制定出来的大棚草莓种植标准。

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达到115户,大棚草莓面积共计500多亩。对这个规模,庄绪国还算满意。“可我很累,我是生产者、技术员、管理者、销售者,太忙了,忙到离家只有2里地,可经常半个月才回家一次。”他说。

庄绪国不想这么忙,他想明年由合作社统一建设标准大棚。“现在社员的大棚档次高低不同,草莓难以在要求的时间内上市不说,还造成规格、品质等的不同。”他说,“有了一样的标准大棚,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生产出来统一的草莓,我就完全走上了订单农业了,不用再那么忙了。”

对带领周边农民走订单农业,庄绪国很有信心。“我从穿着皮鞋、没种过地的人,变成一个不再穿皮鞋的新型职业农民,用了近10年时间。”他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孙烨 刘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