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吾乡征文|找回七十年代的记忆,婚礼习俗话喜宴

2021-02-24 10:57:4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结婚是人生之大事,拜堂成亲,终成大礼!热闹而丰盛的喜庆宴会更使婚庆活动达到了顶峰。

赴喜宴也称“喝喜酒”“坐大席”。论道起来,则有许多的排场和讲究。

在过去,请客喝喜酒大多是在结婚的前几天。主家要先请总台(现在称总管)和厨师,在农村本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能人。边喝小酒边议定请客的范围和要准备的物品及帮喜人等,定下何时贴对子,何时叫客请客。接下来便是杀猪宰鸡,赶集采办。四邻乡亲纷纷前来向厨师要活干,厨师忙着派活,喜主忙着递烟,一团喜气。

喜宴也是一种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而不同的风俗习惯又使得结婚喜宴各具特色,形形色色的婚宴又使得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故乡凌河一带,虽说一衣带水,可喜宴的标准摆搭也有些不同。汶河以南流行的是“三泰碗”,四盘八碗,共计十二道菜,另有四色点心果碟。 而汶河以北则时兴“十大碗”,十道菜,同样有四色果碟。当时虽然不富裕,但要请客,席面是一定要丰盛的,且约定成俗,基本在一个水平上。食材主要是鸡、鱼、肉、蛋。菜肴有炸鸡、炸鱼、四喜丸子、琉璃肉、汉肉、炸丸子、小炒、松菇炖肉等,都是硬菜。小炒除外,其余都不带青头的。

当时汶河以南属凌河地界,生活水平较属于慈山的河北庄要高一些,他们常常以“三泰碗”自傲,笑话河北庄行事小气。可从总量上说差不了许多,只是多了两道凉菜而已。有些主户真还赶不上河北庄人办的丰盛。时常见到去河南边坐席的回来,问起席第如何?就听说,也就那么着,越有越会过,不假!

席间上菜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先上四个果碟,其实就是四碟饼干。上菜一定要是先上鸡后上鱼,谐“先吉后余”之意,图的是吉利。接着四喜丸子、小炒等陆陆续续摆上桌来,最后两道则是酒后吃饭时再上。

喜宴用酒,在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大多都是当地产的散装酒,用地瓜干去供销社换来,盐水瓶子装着,多少年后才逐渐兴起喝“原棒”的来。那时的酒度数高,够味。用的烟大都是毛把钱、几分钱的草包货,“丰收牌”是极少见到的。

招待客人坐席,那可是一门大学问,要根据喜客和新郎的关糸而定,姥娘家为尊,安在堂屋首席,其他则按亲疏近远依次安排。喜主家往往安排不下,就安排在本家或者是邻居家,大家都为此粘上喜气而高兴。忙着打扫卫生,准备餐具。新媳妇儿娘家送陪嫁品、填柜子来的新客,则要安排在新房里坐席,由新郎和本家亲叔大爷、大娘婶子作陪。

招待喜客,每席不但要有一个称职的酒陪,还要有个勤快的、会看眼色的服务生——端盒子底的。

亲戚们来喝喜酒,安丘西乡称之谓“典茶”。携带礼品轻重与新郎的关系而定,姐姐家要四色礼,一刀肉(重约七斤)一捆粉条、一箢子点心、一箢子饽饽。其他客人也有四色礼的,但大多是两色礼,一刀肉、一捆粉,也有一刀肉,二斤芹菜或是芫荽的。收礼回礼得由厨师负责,一般是留五斤肉,回两盒烟、两个饽饽或是一对火烧。看箢子的用红纸在箢子把上做好标记,以防拿错。

乡邻和朋友来喝喜酒,称“看喜”。由“约喜”的张罗,把喜资交由喜主后下请柬,收到喜资之前下请柬,是要被笑话的。

凡是来的喜客,放下箢子便要先到喜主屋里贺喜。礼罢,便由陪客陪伴来到事先准备好的房间或桌位,安排坐席。

坐大席,早先讲究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座次虽是按辈分年龄或是与新郎的关系而论,但宴席标准都是一致的,不管亲疏辈分,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不过,对重点客人,如新郎的舅父、姑父、姐夫们都必须安排得力的陪客陪酒,以示重视。一桌的客人,大家要是一家子或是都熟识,这好安排。但要是不熟识,这就要看陪客的了。作为陪客,能说会道固然重要,但要做到礼道周全且调度好全局则十分不易。如果是在堂屋坐席,座次北面为上,左为贵宾位;若是在房屋里南面炕上坐席,座次则是南面为上,无论东西房屋都是左为贵宾位。把握住这个原则,先把贵宾定位,一切都好安排,安排对了,宾客高兴,气氛和谐,这陪客就好当了。不然,有些好讲究的,席间是要找茬的。

座次安排好,陪酒的便忙着递烟敬茶,拿些喜庆吉祥的话语与客人们互动起来,大家也都随和着。

喜宴开始前,管事的总台和喜主都要到坐席的房间看一看,跟客人们打声招呼,客套一番。几盏茶的功夫,果碟便上来了。陪客这时定要更换新茶,重新斟上,请大家边品茶,边用点心,一场盛宴开始了。

陪客讲究能说会道,礼节周全,那端盒子底的就要灵活勤快,会看眼色。从开始准备酒具、茶具、餐具到席间服务都要周到细致。俗话说“看客上菜碟”,还要根据酒席的进展程度及时上菜、上酒、上烟和茶水。新上的菜应先放在贵宾面前,以示尊重。如果一处房子内摆设三席,上菜的顺序为先中间再东房屋,最后才是西房屋。端盒子底的伙计们是要配合好的,顺序不能乱。

坐上席的贵宾要照顾全席,与陪客协调好,使气氛和谐活跃,还要重点照顾酒量大的客人,让大家都尽兴。如果是坐首席,还要提醒大家“抓搭溜的”,意思是不要让东西房屋两席的客人等着,要早一步吃饭,撤席。次席也是一样,要等着首席撤了之后再依次撤席。

“隔席不搭话”,喜客们要唯本席贵宾是举,席间要坐姿端庄,吃相文雅,文明礼貌。开席四杯酒,以示贺喜,这个风俗较普遍。四杯下来,陪客还要提意,来个双四喜,大家也都应和着。说是八杯,大多也就喝八起,过去喝的都是高度酒,没有现在这么洒脱。双四喜下来,陪客提意先敬贵宾,接着互敬,觥筹交错,渐渐进入佳境。接着酒仙们便“吆五喝六”划起拳来,叫“响席”。喝喜酒划拳,约定俗成,第一拳定是“四鸿喜”,有人沾酒了,“冒”了拳,是要罚酒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时新郎便由本家长辈——伯父或叔父携领从首席开始敬酒。端盒子的端着酒陪同,新郎先是恭敬地给每位宾客敬烟、斟酒,自家长辈举杯与大家共饮,然后再说些感谢的话,劝大家尽兴。再不多时,便是喜主亲自来劝酒,这时全席都要起立,在炕上坐席的也都欠起身来,纷纷予喜主道喜。喜主一边说着同喜同喜,一边给客人敬烟、点烟。酒陪依次斟酒,喜主举杯与客人共饮。新郎的爷爷最后出场劝酒,基本上就是礼节性的了,重点亲戚,辈分较高,年龄大的席前走一走,也就是客套一番。此时大多客人酒已尽兴,节目进行的也圆满,贵宾这时便提议再喝点,知趣的客人们便异口同声“喝好了,吃饭吧”。酒陪此时总要再劝一劝,然后才吩咐上饭。这时最后两道用饭的菜上来了,上席贵宾带头共同举杯,一杯“全家喜”,一杯“全家福”,酒罢用饭,喝茶。稳坐一会儿,待贵宾提议后起席。

起席之后看醉汉,也是一道风景线。喜宴中,新郎的姑父、姨夫、姐夫历来都是重点的照顾对象。犹其是姑父们,甭管远近,坐席之前总台都会根据各位酒量大小选派好陪酒的,一位陪不尽兴,还有预备队顶上去。不管怎么着,软磨硬泡,非得要灌醉几个,那才显示出主家体面。要是冷清了席面,起席后没几个“二模家儿”出来招风,看客们都会异口同声“没喝好、没喝好”,这便使的主家很没面子。招待好这些贵客,是主家、总台、酒陪所不能忽视的。

等新媳妇儿进门,几天喜酒下来,热热闹闹的喜公事完美进入了尾声。待侍候好了送新娘的娘家客,主家便要答谢总台、厨师、约喜的、帮喜的。也是厨师炒菜,但和喜宴席第相比确简单了许多,喜主边劝酒边说些感激的话,大家嘻嘻哈哈,说什么公事办的怎么怎么好,席第丰盛又省了东西。在那个年代,帮喜都是甘尽义务,不要报酬的!

时过景迁,当年的新郎官儿、新媳妇儿都熬成了老头老太太。如今,当他们坐在孙辈的新婚喜宴首席上,望着富利堂皇的喜宴大厅,满眼的美酒佳肴……心情喜悦又怎不感慨万千!

(王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