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吾乡征文|花灯比月明

2021-02-24 09:35:1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小时候于我来说,最期待的事情不是过年,而是元宵节。

过年当然是好的,有平时吃不到的各种好吃的,这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香喷喷的诱惑。但过年的规矩多,大年夜不许说话,不许乱跑,还要守岁……元宵节就不同了。除了鞭炮还有烟花,还有花灯、高跷、舞龙、山会,每一样都让小孩子们欢天喜地。

故乡过元宵节,是要过三天的,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给了孩子们三天的快乐。

一年之中最惬意的时光,当属过了年到元宵节之间的这段时间。

春节的热闹告一段落,春耕还没开始,北风初歇东风未猛,可以每天不慌不忙地做饭吃饭喂鸡喂猪,然后在初春的暖阳里,把保险灯拿出来仔仔细细地擦拭到锃光瓦亮,或者拿了葶杆、竹篾、彩纸糊花灯,以备元宵节挂花灯,在高跷队表演结束串灯的时候博个头彩。

花灯如果做得奇巧,肯定是会被高跷队摘走。而保险灯比较敷衍,却胜在明亮,照路的效果是一流的,因此高跷队串灯的时候也有可能被摘走。谁家的灯能被高跷队看上,是很自豪的。

高跷队是年前腊月里早就排练好了的。

一进腊月门,村里爱玩爱闹的活跃分子们就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排练高跷,既有大姑娘小媳妇俏后生,也有热心肠的老爷子们。

故乡的高跷是有民间小调演唱的,多年以后我只模糊记得了有一个调子叫作《杨柳青》。老爷子们一般编曲写词、教唱、指挥,也有不服老亲自披挂上阵当教头的,比如永水爷爷。

到了正月十四这天傍晚,太阳还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孩子们就按捺不住欢喜雀跃,一遍遍催着家长去街口扯绳子挂花灯。

家长拗不过孩子们的催促和央求,就会先在街口扯好绳子,然后赶紧去做晚饭。孩子们心急火燎地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点起花灯提着跑出去,站在绳子下高高地举着等大人给挂上去。

花灯的样式很多,金鱼的、莲花的、折叠的、方的、圆的……薄薄的花纸透着朦胧的光晕,桃红柳绿,很是喜庆。挂好了花灯,各家里的大人就出来在大门口先放一挂鞭炮,一挂鞭有几百头的也有几千头的,多少不拘量力而行。

放完鞭炮后,就是大家“自由发挥”的时间了。这时各家的烟花就开始粉墨登场。有轰天雷这类的洋气烟花,也有自己做的土烟花,我们叫“弥大摞子”,泥谷堆的。

比起洋气烟花,我更喜欢土烟花,它们喷涌的时间长、花朵大,也没有那种呛人的浓烟。

土烟花的名字,我觉得“泥谷堆”这个叫法更形象也更有寓意。因为燃放它们的时候,一点燃信捻,就有无数的金花以抛物线的形式喷涌而出,仿佛一捆捆沉甸甸的金色谷穗从大地深处升腾而起,绵绵不绝,让人仿佛看到了麦满囤谷满仓,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向往。

每逢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邻家的伯伯都会做一些泥谷堆准备着,元宵节那天一块放。做泥谷堆也是令人好奇且充满期待的。

操作台前,伯伯把做泥谷堆的各种材料准备齐全。说是操作台,其实就是院子里一小块平整的水泥地。我们一帮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依次排成半圆围在操作台前屏息围观,唯恐嬉笑说话会把东西弄乱。

只见伯伯把各样的粉末分别碾碎后,再混匀做成花药,我只知道那细细的黑色粉末里有木炭和铁粉,其余的就不知道了。然后,他会把事先用泥巴封了底的铁筒竖在台子上,放进一根引线,再把花药绕着引线周围均匀地放进去并小心地压实。待铁筒装满了,就用泥巴封好并糊成粮囤的形状,在东厢房的檐下摆成一排晾干。元宵节夜晚,它们就会变出光华璀璨的火树银花。

因为还有高跷表演,所以孩子们一边看烟花一边又眼巴巴地望着街道的尽头和每一个胡同口,期盼着那披红挂彩的高跷队忽然就在锣鼓喧天的声响中,从某个出口踩着鼓点冒出来。

一发现高跷队的踪迹,迎接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地响起来。高跷队踏着烟雾,飘然而来,让人觉得置身天上人间。

唐僧师徒、许仙白娘子、张生崔莺莺、梁山伯祝英台、媒婆儿、县官、小丑、穆桂英……穿越时空齐聚一场,生旦净末丑,各个不同,在一片欢声笑语里,就算是关公战秦琼,也并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踩着高跷劈叉、凌空翻跟头的武把子们,则引来人群中一阵阵惊呼。高跷队员们使出浑身解数,或风流倜傥,或插科打诨,观众们看到滑稽处,都忍不住哈哈大笑。领头的永水爷爷,举着七彩的马鞭,指挥着队伍变换队形,随着鼓点,走三步倒两步,前后左右串着花地跑。只要永水爷爷的马鞭一点,锣鼓停下,就有队员开始唱高跷调,惹得观众啧啧赞叹。

唱完一番,随着大镲一起,锣鼓家什铤锵齐奏,高跷队伍就开拔去下一条街。走的时候看谁家的花灯出彩,就顺手把谁家的灯摘走,到下一个路口有绳子的地方挂上,灯被摘走的人家就会很自豪地跟着队伍跑,看自家的灯挂在哪里,等表演结束再去拿回家。

夜深人散去,家长领着孩子,孩子提着自家花灯,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才会看见中天那一轮圆圆的月亮把光华洒满了大地。(韩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