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吾乡征文|“望闻问切”过大年,寻找过年仪式感

2021-02-20 09:25:3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如今过年,人们多会感慨,一点“年味”也没有了。社会发展进步,“年景”亦不断变化。而“年”的欢愉,变化中保有永恒的不变,那便是对美好的期盼。在提倡“原地过年”的特殊节点,我静下心来寻觅“年味”。

琳琅满目“望”面方

胶东旧例,每逢过年,必以精致面点贺岁。临近农历二十六七,家家户户和面调料蒸饽饽。我的家乡文登花饽饽制作精良,远近闻名。过年期间,家中要有蜿蜒绵亘的“圣虫”、富裕大气的“元宝”以及白面丰盈的“莲子”等饽饽压阵。“圣虫”外形似蛇,多数压在粮仓内,取“圣”的谐音,寓意“粮食盛盈”;“元宝”形神相似,寓意“富贵”;大枣饽饽“莲子”谐音“连年有余”。

其中,我最爱大枣饽饽。所谓大枣饽饽,便是在饽饽四周插上切好的红枣。旧时生活条件所限,缺少零食。我便常常偷吃饽饽上的枣片,被母亲训斥。母亲若向父亲告状,过年家中便上演一年一度的“男女双打”保留节目。

玉盘珍馐“闻”饭香

小时候,最盼望这顿除夕年夜饭。饭桌中有平日吃不到的珍馐:鲜美无穷的烧鱼、口齿生香的炸鸡、色香俱全的火腿。而今生活水准提升,年夜饭的食材与平素区别甚微,但我依然兴致勃勃地期待这顿年夜饭。按照旧例,妻子应在婆家过年。但如今多独生子女,这规矩便有些不通人性。所幸妻子与我娘家相距不远,三十这天便轮流吃去,早上与中午在婆家吃,晚上与头顿饺子在娘家吃,十二点再回婆家吃第二顿饺子。如此折腾,一日五餐,“每逢佳节胖三斤”,体重直线上升就在情理之中。

贺岁方隅“问”尊亲

过了除夕,便要“出门”了。初二回娘家,初三走亲戚。叔伯婶娘、姑姨舅妈,通通走一个来回。今年去老家聚餐时,舅舅与姨夫推杯换盏,好不惬意,只是苦了不擅饮酒的我。舅舅不停劝酒,一条臂膊围在我颈上。我面如土色,实在无法可想。舅舅懂得许多规矩,诸如轮圈敬酒,分做几杯饮下。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循规蹈矩。

数圈之后,慈祥的姨夫解除了我的窘境:“你以茶代酒罢!”如蒙大赦,我慌忙换盅。这就是所谓坐年席,轮流敬酒的磨难,总算功德圆满,如释重负。

正月不敢“切”黑髣

诸多规矩中,最不能理解“正月不理发”这条。传说正月若理发,便会妨害舅舅。幼时唯恐对两位舅舅不利,便在年关前几日,带着小马扎,在村头剃头铺子大排长龙。而今,这条规矩依旧,只不过我由外甥升格为舅舅,唯恐我的小外甥们借正月剪发之机启衅报复。每次看《宝莲灯》“沉香救母力战舅父二郎神”时便会腹诽:明明一把剪刀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将问题复杂化。

春节假期转瞬即过,又将踏上征途。眼望着田野透出几团鹅黄柳绿,门上的春联在红、黄和金的和谐中,慢慢淡出后视镜。见我依依不舍,妻子紧握我的手,淡淡说道:

心之所在,便是吾乡。

(曲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