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记黄河滩⑦|学校医院就在“隔壁”,滩区村“进城”,整体搬到市里

2020-12-22 10:30:4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报客户端

黄河奔腾,两岸生金。

自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启动以来,滨州市滨城区抢抓重大机遇,结合黄河滩区实际,采用外迁安置、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三种迁建方式安置好滩区群众。

为让滩区群众安居乐业,能致富能发展,滨城区坚持将沿黄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工程来抓,构建了“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开发的格局,确定了黄河滩区迁建、粮林果蔬基地、十里荷塘景区等11项重点项目,将沿黄滩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休闲娱乐旅游带”“沿黄风情带”。

目前,迁建村居土地大部分已流转,一条沿黄高效生态农业区和旅游开发带正徐徐展开瑰丽的画卷。

黄河馨苑小区。

暖心迁建

村民进城变“市民”

刘云亭说起自家要搬进新房,很开心。

“我租住的房子就在黄河滩区居民外迁安置工程——黄河馨苑边上,每天我骑车去老村里护村,都会路过这里,天天都看着这里的变化。” 刘云亭说。

今年67岁的刘云亭,是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刘口村的村民,到年底,他就是新建成的黄河馨苑小区的居民了。黄河馨苑项目,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滩区居民外迁至主城区的安置项目。

从黄河滩区的村台上,跨过黄河大坝搬到距离老村最近的新城区,自家还分了两套房……说起这些变化,刘云亭总是喜上眉梢。

刘云亭家所在的刘口村,是滨城区黄河滩区迁建的7个村之一。

“搬出黄河滩,住上新楼房,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可眼下,这梦就快实现了。”刘云亭说。

11月12日,刘云亭还坚守在村口值班。因为滩区群众大多外迁,来往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依然每天用脚步丈量着老村里的大街小巷,满心的不舍,也满心的期待。

“自打我记事,经历过10多次黄河发大水,每次村庄被淹,庄稼收不起来,房子受损,都让村民损失惨重。”刘云亭说。为了能安居,刘口村村民们逐年加高房台,当地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顺口溜。

“为了能最近距离安置滩区群众,黄河馨苑小区的安置土地进行了招拍挂程序。这次共有刘口、陈台、谢家等7个村,5433人搬出黄河滩区,采用货币补偿、住房优惠安置的方式。我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迁建院落全部逐户逐人计算,实行一户一档,保证‘房产状况清、动迁面积清、补偿数量清、安置意愿清’。”滨城区市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云国介绍。

区位好、配套设施齐全的黄河馨苑小区。

据了解,占地240亩,建设18栋安置楼的黄河馨苑小区周围分布着滨州一中、滨城八中、滨城四中、逸夫小学、滨州医学院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小区居民上学就医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小区里还配套了幼儿园和公共服务中心。

“我大儿子户口不在村里,但是他按照市场价从别的村民手里买下了一套房子,住着离我们近,也方便孩子上学。”刘云亭说。

迁建工程的建设质量,一直是滩区群众关心的重点。滨城区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强介绍道:“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滨城区发改局创新实施了‘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让滩区群众住得放心、舒心。”

串珠成链,富民优先

打造沿黄乡村振兴旅游带

黄河沿岸的骑行绿道。

清晨的雾气,弥漫在西韩墩村南紧邻黄河的自行车骑行绿道上。在两排挺拔的杨树护佑下,游动在绿道上的行人和骑手,如同游在画中。

如今,45.3公里的临时撤离道路,连同沿黄骑行绿道,已成为滨城区沿黄景观和滩区美丽乡村展示的链条和采摘自驾游的重要通道。

从骑行绿道往东5公里,就是黄河流出滨城区的最后一个村子——梁才街道张王村。

张王村利用旧村台拆除后腾出的350亩耕地,建成黄金梨、草莓采摘种植园,后来又逐步引进种植了葡萄、樱桃等,休闲采摘园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500余亩。

村支部书记刘洪俊告诉记者:“村里共有500多亩采摘园,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二三万人,基本上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我们村的采摘园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网红采摘基地’。”

沿黄景区里的游客在体验彩绘。

目前,梁才街道沿黄的10个村子中,已经有4个村建设了休闲采摘园。采摘园运营也形成了“农户+企业+电商与休闲”的发展模式。

去年10月底,滨城区启动黄河生态园建设,生态园分为综合服务区、休闲营地、黄河之星生态园三大功能区。今年“五一”期间,黄河之星生态园正式对市民开放。

据了解,黄河之星生态园建设在市西街道黄河滩区的小街村的旧址上。在这里,占地203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分外显眼。“我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位置好,建起了23座日光温室和16座大拱棚,种植了六个品种的葡萄供市民休闲采摘。”葡萄种植园负责人张军乐呵呵地说。

小街村委主任李秋述介绍说:“小街村过去是附近有名的穷村,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小街村从过去的‘黄河渡口’变成现在集果蔬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从原来的穷村变成现在的富裕村。”

如今,滨城区黄河生态园与已经建成的景观骑行道、沿黄车行道有机融合,成为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点和市民亲近黄河的文体活动区,也让小街村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留住乡愁,延伸黄河文化

沿黄旅游人气旺

里则街道西纸坊村,是滨城区开发利用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之一。

据了解,西纸坊村原本是个黄河渡口,摇摆渡、当船工、搞河运是村里人的主要生计。后来渡口没了,这里留存的渡口文化、历史资料,成为小村再度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现在的西纸坊新村与老村紧密相邻,村民新房与精品民宿对比映衬,给人一种强烈的穿越感。

新村村台方正,钢筋水泥护坡。老村经过设计整改,街道、绿化、庭院景观打造得优雅别致,高台土屋大部分改造成了具有浓烈乡土特色的民宿用房,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今年,西纸坊景区又与长青树教育集团达成合作,把亲子、研学、拓展等元素融入景区中来。

“如同当年的摆渡、船工号子,黄河变迁留下的历史足迹、文化沉淀和生活记忆,都是我们西纸坊景区坚实发展的基石。”西纸坊景区负责人高士民说。

迁新村,改旧村,建景区,文化与美景融合,历史与现今相映。

如今的西纸坊村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时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旅游先进单位”“中国最佳乡村旅游项目”。 

里则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江涛介绍:“景区的建设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就近吸收了村民就业,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回家创业。”

目前,西纸坊村的10余家农家乐月均收入1万元,2家农家乐获得“山东省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称号。随着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十里荷塘景区入口处。

如果沿黄开发的乡村旅游带是一串珠链,那么十里荷塘景区,就是珠链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也是描画今天黄河文化最美的一幅画。

“戴好口罩,测体温,免费参观……”穿过古色古香的十里荷塘牌坊,景区大门的门卫大爷,正不断提示着进门的游客。

这个占地1200亩,能观景赏荷的地方,已成为滨州市民热赞的景区。

据了解,整个十里荷塘景区分设了游客服务区、精品荷花区、水上游嬉区和花海区四个大区。其中,精品荷花区引进种植波中月影、白洋淀红莲、晓月凉风等26种观赏荷花,还设有木栈道、水车、瞭望塔、观光火车等配套设施。

虽然已是冬日,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特别是在旋转木马和各种儿童游乐设施里,依然有孩子们在嬉戏。

十里荷塘景区中的儿童游乐设施。

古老的滩区,崭新的景区。

十里荷塘景区的建设,是现代旅游业态和传统乡村美景融合的产物,也是当地旅游龙头拉动效益明显的代表。来景区游玩的客流,多为当地聚集的古民俗民居、民宿、采摘、餐饮等业态的客源。

目前,滨城区的沿黄滩区已经呈现出“黄河美、景区美,乡村美,产业更美”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这里观光游玩。有了旺盛的人气,特色村居文化、河畔特色餐饮等一些新的经营业态也开始发展和壮大。

与此同时,滨城区还推进沿黄滩区全域土地流转,目前,已流转土地2.22万亩,领创专业合作社30个,引进和培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高端特色项目53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经过不断开发建设,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休闲娱乐旅游带”和“沿黄生态景观带”交汇融合发展的画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李荣新 艾莹 董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