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记黄河滩④|成立一个党总支治理万人社区,12个搬迁村拧成一股绳

2020-12-17 11:35:1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面对滚滚黄河,唐代诗人李白在《公无渡河》中感慨“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千百年来,黄河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同时,也以惊险给两岸的人们带来灾难。

由于黄河途径,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滩区的群众常年受水患困扰,生产生活条件困难。

“黄河发大水,我就经历过,当时街上的水都能没过小腿,村里损失严重。”今年50岁的姬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广春感慨地说。

为彻底改变群众居住生活条件,2018年9月,旧县乡借助政府三期迁建政策,开始大力实施黄河滩区外迁工程,在乡政府驻地南500多米处,新建时代新城社区,建设121栋住宅楼,建筑面积47.4万㎡,安置12个村,3408户10905人。统计显示,旧县乡此次外迁安置人口数量占全省总量的7.8%。

仅用1年2个月的时间,时代新城社区建设完成。

2020年3月份,村民开始入住,截至今年11月底,村民搬迁全部完成。

时代新城社区航拍图。

随着12个村10000多人入住,万人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成为现实问题。

成立社区党总支

万人社区有了“主心骨”

“12个村村情不一样,相互之间也不熟悉,10000多人一下集中在一个社区生活,怎么管理的确是个挑战。”旧县乡党委组织委员徐兴铭感慨地说,“传统的治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复杂的情况和环境,再说群众从平房搬进楼房,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怎么才能让他们尽快适应这些变化?这些都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未搬迁前,12个村(旧县一、二、三、四村,寨子一、二、三村,尹村一、二村,东峨山村,姜沟村,姬庄村)分属旧县管区和尹村管区。全部搬迁到新社区后,乡里打破原来的旧框框,撤销了原来的两个农村管区,在时代新城社区成立党总支。12个村原任村支部书记是党总支成员,现任党总支书记尹安军由镇党委委派。

成立伊始,时代新城党总支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这个万人大社区的“主心骨”“大管家”和“神经中枢”。

社区党总支开会安排部署工作。

大到社区产业发展,小到居民的吃喝拉撒,党总支都要策划、过问,并做出工作安排。

村民成为社区居民,10000多口人的大家庭,最棘手的是日常的琐碎小事。

为实现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受12个村支部委托,社区成立了国有物业公司平台——新建时代新城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招投标,又引入3家商业化、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承担具体的物业服务工作。而12个村支部书记角色则转变为国有物业公司项目部经理,充分发挥村支部书记作用。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物业公司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到大事小事有人管。

这样一来,党总支与物业公司联动治理,发挥两个平台的“乘数效应”,使“物业管理”向“社区治理”充分延伸,将党建渗透到了基层管理当中。

具体工作流程为:居民有问题,向本楼楼长反映,楼长联系本支部,支部反馈到党总支,党总支将问题安排给相应的物业公司。

“三级框架到底”模式,既保留了物业公司高效管理的优势,也有效防范化解了群众与物业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

社区管理架构清晰,职责明确,确保居民生活舒心。

打造一个大家庭

共治共享“聚合力”

10000多人,共处“一个屋檐下”,各村的关系如何协调,工作如何推进?物业服务如何最终评价?怎样激励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区在党总支领导下,健全了四项工作机制,把社区打造成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催生出为家庭做贡献的动力。”最早在时代新城工作,现任王古店管区书记万庆丰介绍说。

为带动各村工作积极性,社区党总支建立工作比拼晾晒机制,综合现场观摩、打分评议等方式,将各村的各项工作评比结果与资金扶持、政策帮扶等挂钩,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遇到重大事项,社区会召开范围更大的联席会。

同时,社区灵活运用物业费补贴,为群众发放物业卡,根据平时表现计分,兑现物业补贴,将奖励置于管理之中。而为了提高社区整体服务效能,社区还规划建设了1042平方米的高标准便民服务中心,科学设置部门窗口,方便居民办理有关事项。社区还定期开展文明家庭、社区好人等活动,充分宣传先进典型,利用先进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素质整体提升。

当然,为尽最大可能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生活舒心,社区高标准配套了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所有楼房全部铺设了瓷砖、套装门、整体灶台及安装了电梯,达到了让群众“拎包就能入住”的标准。楼外则是高水平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魅力十足的“新家”,让世代在“水窝子”里煎熬的村民惊喜。而完善的文、教、医、养等服务功能,配套的党群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景观水系和九年一贯制实验中学等基础服务设施,更增强了群众对新家的认同感。

规划建设“四场”

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虽然已搬入社区,成了社区居民,但还有不少人要种地。而种地需要各种农机具,收获的粮食也需要暂时存放,居民楼里及社区内无法存放,问题如何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社区规划时我们就考虑到了,因社区面积比较大,我们在社区外三个不同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三个农机及粮食堆放场,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可以免费存放农机和粮食,非常方便。”徐兴铭介绍说。

社区外规划的农机及粮食堆放场,方便种地居民生产生活。

社区外居民摆放整齐的农机具。

考虑到搬迁后有些群众种地不便,乡里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让群众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农场务工,获得“租金、薪金”两份收益。

为增加搬迁群众就业,乡里还引进了好孩子童车生产制造、天阔无纺布生产项目,建设扶贫车间6处,解决800余群众就业,平均工资达到2500元。目前二期项目正在洽谈中,预计还可提供300余个工作岗位,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社区广场在举办活动。

同时,社区还规划建设了多处大小不等的广场,社区居民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可以十分方便利用广场;平时这些广场则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可以用来放露天电影、开晚会、跳广场舞等等。

“平时我们就到党总支办公室上班,经常见面,在党总支领导下,商量协调问题,现在大家都很熟了,也都成一家人了。”任广春说,“在社区生活,比原先真是好了很多。”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苏本善 张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