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记黄河滩①|“这是最后一次搬家了!”东明让12万滩区百姓告别水患

2020-12-14 15:39: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编者按 

黄河入鲁,奔涌不息。

千百年来,黄河多次泛滥,沿黄滩区居民饱受其苦:居住难、出行难、生活难、生产难……他们迫切希望远离洪灾、摆脱贫困、实现富裕。

“给60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按照山东省启动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全省将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今天,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推出大型融媒报道:行记黄河滩。

四路记者行走山东7市黄河两岸,记录滩区迁建故事,展现波澜壮阔的黄河滩区新画卷。

寒冬已至,这些温暖的故事将持续带给我们诸多感动……

“目前,房屋主体基本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水、电、气、道路等配套设施的施工,春节前就能入住。”东明县沙窝镇三号村台施工方、山东诚祥建设集团项目经理岳远洋说。

“焦园乡八号村台是滩区第一个动工建设的村台,今年年底就可以入住,明天春天全部搬迁完毕。”东明县焦园乡副乡长汤晨杰说。

“这个村台已经封底75%,为了加快进度,我们专门增加了人手,施工人员从10月份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600多人。”负责长兴集乡一号村台建设的项目经理孙鹏说。

……

初冬时节,已有阵阵寒意。东明黄河滩区迁建施工现场一片火热,房屋主体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各个新村陆续达到入住条件。

东明县12万滩区群众彻底告别水患的迁建创举,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东明县大多数村台安置社区主体基本完工。

一辈子历经水患

期待最后一次搬家

69岁的李恒绪身体硬朗。他和老伴现在喂养着20多头肥猪。

一年来,飘红的猪价让老李腰包鼓了,心里也美滋滋的。最近,他又期待着春节前能搬到建在村台上的二层楼房。

李恒绪是东明县沙窝镇李屯村村民。李屯村距离黄河不足2公里。在黄河边生活了一辈子的李恒绪,就像熟悉家里的家什一样,熟悉黄河的脾气。

“滩里地肥,粮食产量高。”在绝大多数年份,黄河这条母亲河滋润了两岸良田,滋养了两岸村庄。这也是村民祖祖辈辈不愿意搬离滩区的原因。

但黄河也有面目狰狞的时候。

“1982年发大水,街上都能跑船。房子都进水了,政府派来船,一趟趟地把俺们接到滩外安置。”李恒绪回忆说。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到大经历了六七次家里被淹的情况。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原来沿东南夺淮河入海,改道东北,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今天的黄河河道,由此成型。自此,山东沿黄两岸居民历经水患,尤其是滩区居民,对水灾的记忆更是记忆犹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没有发生决口和改道,但滩区内漫滩次数超过30次。

洪水,对滩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一直存在。

“以前是土坯房,房子不是被冲坏就是被泡塌。来一次水,就得新建一次。” 李恒绪说。后来,滩区改建成了砖瓦房,仍难逃洪涝之苦。

为了避免房屋不再被水淹,每次建房,滩区群众都会把自家房台垫高一层。走近滩区村庄,能明显看到房屋会比村庄路面高出一大截,少则高出一两米,多则三四米。

“垫房台花费和盖房的花费差不多。”李屯村支部书记李永中说。多年来,滩区群众都陷入了“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循环。频繁盖房和高产成本建房,也成为滩区贫穷的主要原因。

滩区迁建就是要把原来一家一户自己垫高的房台,变成整村修筑大型村台,再在上面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将整个村建成“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这样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又不延长群众的生产半径。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让滩区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现滩区群众百年安居梦,是滩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任务。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到2020年,我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东明县大多数村台安置社区主体基本完工。

位于李屯村正南方向,距离村庄不足一公里的沙窝镇三号村台,2017年9月23日开始清障,12月27日吹沙填台,2019年11月开始地上建设。

3年来,李恒绪和众多村民,不时来到村南头凝望,关注着村台的点滴进展:从围堰到吹填,到强夯,再到房屋一层层地起来。

“做饭有天然气,冬天屋里能洗热水澡。咱庄户人到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干净干净的小洋楼。” 看着白墙灰瓦的新房,李恒绪心里充满了期盼,“最重要的是不怕黄河发水了,这是最后一次搬家了!”

一村一品、一台一韵

建设美丽宜居新社区

在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文化广场的西侧,有一处名为“竹林故事”的村史馆,里面展出了村民毛吉志创作的50多幅画。

今年71岁的毛吉志花费2年多时间,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近百年来村庄历次遭受水灾的情形,以及搬进村台后的新生活。

“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心里都踏实了。”

竹林新村是山东黄河滩区迁建的第一个村。2004年,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利用亚行贷款,加上省财政配套资金,在长兴集乡境内淤垫起占地800亩的大村台,共搬迁安置新刘乡、西竹林、东竹林、毛庄和老刘乡村等5个滩区自然村。到2015年,5个村全部迁入新村。

走进如今的竹林新村,家家都是二层小楼,村里学校、超市、卫生室、警务室、活动广场等,配备齐全。

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迁建后,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村庄干净整洁。

毛吉志从小热衷绘画,并曾担任美术老师。后来,他一边下地劳作,一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滩区生活。现在,毛吉志有空常常跑到周边新建的村台去看看、画画。

“新村台设计得更漂亮了,你看电线、管网全部走地下了,比我们村强。”看到目前在建的新村台,老毛也增添了几分“羡慕”。

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东明县在黄河滩区建设24个村台、1个外迁社区,涉及4个乡镇119680人,预计总投资130亿元。在全省17个涉及滩区迁建县区中,东明县迁建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是全省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

东明县本着“地相近、人相亲、俗相同”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就地淤筑村台,建设新家园。在村台设计施工中,按照“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原则,打造精品村居,体现当地特色,并充分照顾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承受能力。

在户型结构上,设计了从70平方米到210平方米5种面积,每种面积又有A、B两种户型,满足了大多数群众需求。

记者注意到,目前,东明多数村台都开始进入外墙保温层的安装阶段。

“保温层达到6公分,能够实现冬暖夏凉,也更节能。”负责焦园乡九号村台建设的北京房建东明公司执行经理丁宇强说。

村台社区建设的同时,提前完善绿化等配套。

沙窝镇三号村台,是目前东明县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村台。目前,民居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管网和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的施工。东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级指挥长李革新几乎每天一早,都赶到这里,督促施工企业加快施工进度,随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搬进新建村台,不仅是防患水灾,也是新生活的开始。要把各种配套设施做好、做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舒心、开心。”李革新表示。

认购新房可贷款

周边产业促发展

根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黄河滩区迁建资金筹措按“各级政府补一块、土地置换增一块、专项债券筹一块、金融机构贷一块、迁建群众拿一块”的思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在迁建过程中,东明县群众自筹资金的标准是每人1万元。为了让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东明县动员当地的金融机构,面向滩区群众推出的安居贷款。

去年6月,长兴集乡姚头村的陈广贤,需要交纳5万元购房款,因为儿子刚刚结婚,手头很紧巴。于是,他向东明农商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

“没用担保、没用抵押,很快就拿到了贷款。真是没想到能这么顺利。”去年,姚头村193户村民,40多户办理了安居贷款。

东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翟忠庆表示,2019年以来,当地农商行已经开展2次大规模滩区迁建金融服务,投放滩区迁建贷款2600多户、1.2亿元。

“每户贷款额度是筹资总额的70%,还款期限是5年。经协商后,还款年限还可以进一步延长。”

由于频频受到洪水威胁,多年来,滩区内一直没有大项目落户。造成了滩区内产业单一,群众增收渠道单一。

脱贫迁建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发展、可致富,东明县在全力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同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效农业。

加快村台社区建设的同时,东明县在滩区大力发展淡水养殖、食用菌等产业。

11月底,趁着还未封冻,东明县焦园镇的淡水鲈鱼养殖基地,正在加紧建设鲈鱼育苗棚。

“12月份引进小育苗进行培育,等明年4月天暖和了,就可以投放到露天鱼塘,七八月份就可以上市销售。”养殖基地技术人员毛朋朋说。

去年,东明县焦园乡借助滩区内丰富的荒地资源,引进了鲈鱼养殖项目。项目当年落地,当年投产。今年7月份以来,养殖基地共200万斤鲈鱼上市,总销售额3000多万元,利润约1000万元。该基地也是山东省最大的鲈鱼养殖基地。

近年来,东明县按照沿堤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黄河滩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富硒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高效设施农业基地的“一带一线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建设了黄河风情农业生态园、高效生态渔业基地、豆丹养殖基地、万亩虎杖园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逐步发挥脱贫增收效果。

策划 任鹏 刘志浩

执行策划 兰姬慧

记者 李伟 通讯员 王恩标 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