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肥城农业阔步前行

2018-12-17 10:35:07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在这场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肥城农业砥砺奋进、阔步前行。

40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十分关切和关心,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肥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县,位于泰山西麓、汶水之阳,在这山水之间肥沃的土地上,继承发扬着汶阳田农耕文明,肥城农业发展基础牢、根基稳、潜力大。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肥城紧紧抓住农业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务实敢当、奋发作为、开拓进取,全市农业呈现出总量扩大、特色凸显、连接紧密、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踏上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肥城实现农业总产值99.4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1元。

肥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从一串串的荣誉奖章里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来,肥城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正是肥城农业人孜孜不倦的工作和砥砺奋进的情怀。

深化种植结构调整,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改革开放后,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后,肥城坚持“调结构、增效益”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粮食、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成为肥城农业的特色产业,彰显了改革开放40年来肥城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肥城农民勤劳朴实,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粮食绿色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迅速推广,高标准建成25.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粮食种植实现连年丰产。2015年,肥城边院镇南仇村创造了小麦亩产747.15公斤、玉米亩产1023.9公斤的纪录,获得全省玉米总“粮王”称号。目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10.05万亩,总产超过53.18万吨,政策性保险投保率达到92.08%。

粮食不仅养活了几十万肥城百姓,还催生了众多新型粮食龙头企业。依靠粮食发展起来的山东富世康制粉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转型发展,建成了农业三产融合产业园,擦亮了“富世康”品牌。该公司在汶阳、安庄等小麦主产地建起基地10万亩,涉及18家合作社140多个种粮大户;新上小麦胚芽制油项目,建成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车间,做大品牌,提高附加值;发展快餐连锁店、便利店、面粉专卖店,搭建电商平台,形成线下线上立体销售模式。从基地种植到产品加工、公司运营,一二三产全面开花,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多方共赢。

早在1994年,肥城边院镇济河堂村就开始探索种植有机蔬菜。济河堂村位于肥城市边院镇东部,共有305户、1100多人、1930亩耕地。是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确立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典型村,国家级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

自从1994年发展有机蔬菜以来,全村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700多亩,并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首家经国际OCIA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后又相继获得了欧盟BCS和日本JONA等有机食品权威机构的颁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济河堂”牌有机蔬菜商标。

由于济河堂村始终把有机蔬菜调整作为增收富民的一大主导产业,通过典型引导,政策扶持,全村有机蔬菜面积迅速扩大;高标准铺开有机蔬菜示范园建设,打造了标准化基地,完成金土地公司冷库改造,有机蔬菜种植效益逐年攀升;探索实行了“十户联保、有奖举报、干部包片”制度,落实了“六统一”质量管理;推广了有机蔬菜温室育苗、黑光灯诱虫等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了一年三作三收或四作四收的高效种植模式,确保了有机蔬菜的高质量、高品位。该村还以泰安市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成立了有机蔬菜合作社,探索推广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农户逐步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路子;村集体依托合作社为群众搞服务,年可收入40多万元。如今早成了远近闻名的“有机蔬菜专业村”“小康村”。

经过多年发展,肥城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模式日渐成熟,规模日益壮大,形成了以边院、安庄两镇为核心的万亩有机蔬菜示范园区。目前,肥城已连续举办了10届中国(肥城)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还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有机农业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肥城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建有278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高效精品园区,发展绿龙、弘海、嘉安远隆、嘉禾等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能力达11.8万吨,“济河堂”等有机农产品商标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200多万美元,年产值可达4.5亿元。

肥城“两菜一粮”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是以马铃薯种植为主,以精品菜、高产粮为辅的高效种植模式,种植效益十分可观,年亩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该种植模式发源于肥城王庄镇郭辛村,是肥城市首创的一种农业种植模式,现已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2017年,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绿色农产品打出“金招牌”》的文章对肥城“两菜一粮”模式进行了报道。目前,全市“两菜一粮”种植面积达到12.7万亩,主要分布在王庄、桃园两镇,发展种植专业村85个、种植大户260个,年产量90多万吨,年产值可达8.1亿元。

近年来,肥城市大力发展以“两菜一粮”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积极改变传统的土豆-玉米-白菜种植模式,通过春季改设施、夏季改优质粮、秋季改精品菜,新的栽培模式不断成功,已成为肥城市产业融合最明显、发展最活跃、效益最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目前,肥城市“两菜一粮”专业村达到85个,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常年产量保持在120万吨左右,年产值18亿元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3万多亩,9万亩马铃薯、大白菜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两菜一粮”产业为引领,肥城市还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加工、仓储、运销产业链条。目前,与“两菜一粮”产业相关的加工储藏龙头企业10家,全市冷库存储能力26万吨,专业合作社89家,带动2.5万多农户从事“两菜一粮”的生产经营,并带动周边县市发展“两菜一粮”5万亩。

培植壮大经营主体,

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40年来,高效集约的适度规模经营正在逐步替代一家一户的低效率小农生产,农民的思想实现了从依靠农业“填饱肚子”到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转变。由于坚持产业化发展道路,肥城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农民企业家,肥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臻完善。

肥城大力实施了递进培植工程。肥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化转型,成为更加规范、更具活力、更有辐射带动力的市场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泰安市级84家,是泰安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最多的县市,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0多亿元。

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企合作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创新契约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肥城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增强了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据了解,肥城农企合作吸引了61%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7%,带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80余万亩、农户13.5万户,户均增收2400多元。

肥城富世康制粉有限公司就与当地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签订订单合同,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统一种植优质品种,实行“订单保底收购+利润二次分配”运作模式。“公司提供肥料、种子、农机的贷款担保,并承担贷款利息;肥料、种子由公司统一从厂家订货,确保质优价廉。”公司董事长冉德成说,公司还兴办“粮食银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1毛的价格敞开收购,并实行利润“二次分配”,小麦储存期间1个月内价格上涨形成的利润按照农户、公司“三七”比例进行分配,户均亩增收300元以上。

此外,肥城还大力推进园区化集聚发展,先后与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强集群发展,突出规模化种养、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科技引领和文化要素融合,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全市农业市场整体竞争力。

湖屯镇前兴隆村就流转土地承包权,实施土地股份合作。2010年4月,浙江滕头园林公司投资5亿元,在湖屯镇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前兴隆村积极融入这一产业项目,成立了汇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按照“一亩地作为一个优先股,每股每年分红800元”的标准,一次性将全村1700亩群众净耕地入股合作社,全部租赁给浙江滕头园林公司经营,村集体每年分红26万元。融合民间资本,做活置业股份合作。按照“集体出地、群众出钱、合作开发、收益分红”的原则,将集体所有的沿街土地使用权作价50万元,联合12个村内大户出资100万元,成立了汇隆置业股份合作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建设了2栋商业沿街楼,通过分段开发、公开租赁,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6万元。通过旧村复垦新增的387亩耕地,一并转入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村集体年增收150多万元。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质量打造,

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和品牌价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0年来,肥城市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将科技创新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现已成为推动肥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发展设施农业为抓手,肥城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2万亩。集成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农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面积1.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次,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温室和光伏大棚的普及率达到100%。

借助农业科技“展翅”行动,肥城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个,发布农作物主导品种25个,主推农业新技术33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处。

人才是科技的支撑,肥城还大力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科技下乡,通过集中办班、科技下乡、田间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意识,农民科技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先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90人、市级以上乡村之星49人。“有机蔬菜专业村”院镇济河堂村就经常聘请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了技术指导团,定期为菜农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菜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种植管理水平,增加了有机蔬菜的种植效益,促进了有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40年来,肥城市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强基础、抓体系、建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

近几年,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为抓手,肥城先后制订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150余项,确保市内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加强标准化技术指导、培训,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先后建成24家省级、8家泰安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借助农业智能化科技信息手段,肥城投资600万元高标准建成泰安市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从“产”到“销”的全过程质量控制。2017年,肥城组建了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执法工作更加规范、专业,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农资打假、禁限用农药整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维护了农民切身利益,从源头上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抽检力度不断加大,市、镇自检以及泰安市级以上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

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和“汶阳田”农产品区域整体品牌创建工程,肥城建成了山东省品牌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肥城运营中心,鼓励产业化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创建和商标注册。目前,全市共有“三品一标”认证157个、面积98.37万亩,农产品注册商标600多件,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9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7件、名牌产品5件、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件、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件,泰安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件、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件。建有齐鲁美丽田园1处、泰安农业公园2处。

农村大众报记者 祝超群 戎宁

通讯员 宋杰 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