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淄博篇 |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淄博答卷”

2018-12-14 11:16:19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前  言

淄博是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也是陶瓷之都、百年商埠,还是著名的老工业城市。

淄博特色鲜明,是组群式城市,共辖五区三县。其所辖五个区(张店、临淄、周村、淄川、博山)呈“T”形分布,各相距20公里左右,布局分散,城乡交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所辖三个县,高青县位于鲁北平原,淄博市最北端,北依黄河;桓台县夹在高青县与张店区中间;沂源县则位于淄博市最南端,属沂蒙山区。

据淄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淄博市将全域划分为城市组群发展区、城乡联动区、平原农业区、低山丘陵区、黄河滩区、文化发展区、生态功能及旅游度假区等“七大板块”;重点实施城乡空间优化行动、产业融合行动、育才引才行动、文化传承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善治行动、民生改善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等“八大乡村振兴行动”,以淄博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

现在,淄博人民正在美丽乡村的四季更迭中,在洋溢着独特气息的大地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淄博答卷”。


▲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广场。

立足目标和实际,创新举措出实招

今年以来,淄博市大规模开展“三农”工作队伍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市、区县、镇业务骨干和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党支部书记280人,分5批次到浙江安吉“两山学院”进行专题培训、现场考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先后3次赴苏、浙、粤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对标先进,深入研究淄博乡村振兴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集成和项目支撑。在8个区县举办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报告会8场,共12550名区县、镇、村干部参加了报告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全市市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挂包1个镇、1个村,每月至少1次到挂包镇、村研究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淄博市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这一奋斗目标,立足本地实际,探索推出了10大举措,重点推动北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区、中部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三大板块”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做大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组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专门组织赴浙江考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情况,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每年集中打造示范村100个左右,集中整治重点村1000个左右,到2020年全市培育示范村300个左右。

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聚焦农村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三个重点”,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规划提升、管护机制建设“六个工程”,到2020年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完成第一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按照全省部署,积极做好美丽村居试点村建设、鲁中乡村风貌研究等工作。

扎实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今年,淄博市组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个、市级示范村60个,策划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建设项目482个。目前,示范村已经完成一村一方案制定工作,按照统一程序和标准要求,加快组织施工建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会议精神,在全市村居集中实施“一村一产业”培育计划,对1028个集体增收产业相对薄弱的村,逐村排查建立台账,确定集体增收产业项目1232个。

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完成清产核资的村(居)2663个,累计清查资产总额186.15亿元,清查集体土地190.72万亩。完成成员资格界定的村(居)1667个,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8.34万人。完成资产量化的村(居)1455个,量化资产77.43亿元。完成登记注册村(居)522个,占涉农村(居)总数的15.94%。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在金融机构网点布设、融资担保、普惠金融服务、产权抵押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等方面改革创新。截至6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245.16亿元,比年初增长3.2%,增加38.64亿元。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余额3.99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53亿元,蔬菜大棚抵押贷款7543万元。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核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危房改造,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住房,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计划。2018年,全市落实危房改造任务11457户,目前已开工10300户、竣工9539户,分别达到90%和83.3%。

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从去年开始,组织对全市58个镇和部分涉农街道进行农村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全市共有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29821宗,总面积361.2万平方米,约合5417.5亩。探索有偿退出、资产入股、清理绿化、整理复垦、整修改造等措施办法,用以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或建设村庄公共服务场所,已有效利用闲置宅基地1.6万平方米、闲置农房2116套。

传承红色基因。围绕宣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建设焦裕禄干部培训学院;围绕宣传时代楷模朱彦夫,建设朱彦夫纪念馆;围绕宣传全国自强模范孙建博,进一步充实完善原山艰苦创业基地;围绕弘扬历史文化,充分发挥王渔洋纪念馆廉政教育基地、临淄博物馆群廉政教育基地等思想引领作用。

▲淄博太奇光伏农业公司的光伏+农业基地实现了“棚上发电、棚下种菜”。

开发利用好资源,落后村华丽转身


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该村共285户731口人,种植600多亩苹果、400多亩樱桃以及100亩葡萄,过去由于严重缺水,加之交通不便,这里的林果业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农民生活并不富裕。

“我们村北靠青龙崮,南临凤山峪,清澈的碾砣河穿村而过,距神清宫、奶奶顶等景点仅1.5公里,可以说很具备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村支书张继学决定先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再凭借该村的优势产业搞活乡村游。

为了帮助村民们解决用水难的问题,利用各级政府拨付的资金,村“两委”带领村民把河沟两侧进行加固,并在靠近果园的地方,将河底进行硬化。河道变成了水渠,这样一来雨水多的季节可以留住上游流下来的水。解决了水的问题,果树年年获丰收,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今年5月,朱家户村通过租赁村民的闲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只要筑好巢,一定能引来致富的金凤凰。”张继学说,朱家户村打造乡村游的思路就是立足“山好、水好、林好、果好、景好、人好”的资源优势,围绕“环境美、生活美、庭院美、村风美”的目标,打造以“粉墙黛瓦大红门、绿水红荷朱家户”为格调的山区特色美丽乡村。

目前,朱家户村已完成投资300余万元,墙体立面改造、文化广场、生态水系等10余个项目已开工,目前完成墙体立面改造5000平方米,墙体美化1200余平方米;对绕村河道实施了综合治理,建成生态河道700米;打造景观石堰墙体1500米,栽植绿化树1000余棵,栽种荷花、睡莲1000余株,打造村庄小景观16处;完成枯井填方3000立方米,建成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一处,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建成村庄共用纯净水厂一处,村民全部吃上了干净卫生的纯净水。

朱家户村只是燕崖镇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两年燕崖镇立足镇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了爱情文化、产业融合、沐心禅修和休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四大片区,覆盖全镇44个行政村。围绕四大片区,结合全镇“一带一心、东西两翼”的旅游总体思路,科学设计了沿白马河两岸双向贯通、四大片区环形相连的路网规划。

目前,燕崖镇已完成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白马河南路东线、龙山路、白计路共计16公里的高标准道路建设。抓道路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了每周调度、现场督导、集中点评、考核排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修路、治路、绿化、美化”持续推进的路域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四大片区中,燕崖镇首先以“乡村里的中国”休闲旅游片区为突破点,利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6.7公里投资500余万元的白计路高标准提升工程,目前沥青铺设、道路划线、减速带、标志牌、护栏施工已全部完成。沿线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1个传统古村落整村打造工程及5000米石头景观墙、5处生态停车场、4处观景平台、5处旅游厕所、2处主题公园等项目正在紧张推进中。

在周村区,南郊镇山头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可以说已成为周村人的骄傲。山头村距周村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村内有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层峦叠嶂的群山、干净清新的自然环境。可两年前,这个村子并没有发挥其优势作用,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穷苦日子。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度假村。

“建设旅游村庄,我们村有天然优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米河、涿河发源地,村西凤凰山的优美自然风貌更是为村子发展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崔建华介绍说。

山头村共有202户618口人,近两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确定了乡村发展的基调。“带领村民首先将进村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将米河、涿河以及村里的水库进行了清淤治理。”崔建华介绍,村里干净漂亮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他们越来越讲究卫生,不再像之前那样随手乱丢垃圾。

环境治理完成后,去年山头村又建了两座围墙,修建了氧化塘、5000多米地下管道。有了好的环境,如何让农民实现增收成为摆在眼前的大课题,去年崔建华带领村民建了8处民宿,5000平方米智能大棚采摘园也于近期投入使用。

周村区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传统古村落。先是选择基础条件相对好的村庄,塑造标杆,培育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美丽乡村,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达到“建成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受益一方群众”的目标。依托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古院落,该区将王村镇李家疃村、苏李村、万家村、东铺村、西铺村、沈古村、北河东村,南郊镇山头村、韩家窝村、皇住村作为建设重点,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地方名人、名事、特色名吃,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速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打造古院落旅游景点。

▲淄博太奇光伏农业公司的光伏+农业基地实现了“棚上发电、棚下种菜”。

人才齐返乡,发展多业态新经济

近些年,博山区积极组织“齐鲁乡村之星”“淄博市乡村之星”“新农人”等申报评选,营造关爱人才氛围。推进校镇融合,按照“一镇一品一院”的规划,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联系一个高校或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实施“智力回归”工程,引导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强化政策支持,在“博山人才新政20条”政策基础上,对乡村人才在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和推广、资金扶持或贷款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让返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

王浩是位90后老板,他领头创办的奇遇农业,如今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让博山区的农产品实现了真正的“走出去”。“旅游+项目”的新型乡村旅游思路,带动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王浩及其团队打造的网络虚拟奇遇村乡村旅游项目,让他成为淄博的返乡青年创业明星。

2013年,王浩从俄罗斯留学回国,他跟着父亲在家族企业干了一年,由于和父辈有观念冲突,他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可王浩将自己的创业思路提出来后,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无奈之下,王浩拿着母亲偷偷塞给他的5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我一直比较看好网络的发展,就想着发展网络这一块。但通过网络具体发展什么,当时也比较迷茫。”王浩介绍,他同学王浩桢家里是种植猕猴桃的,正当迷茫之时,王浩桢建议先通过电商销售猕猴桃。就这样,王浩桢成为他创业路上第一位合伙人。

2015年底,王浩和王浩桢正式踏上创业之路。“第一年通过电商销售了16万斤猕猴桃,我感觉看到了希望。但猕猴桃销售季较短,随后增加了板栗、蜂蜜以及核桃等农产品。”王浩介绍,目前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多种农产品,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万元。

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王浩与农业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在随后的接触中他发现,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乡村游,但是模式以及形式都过于单一,缺乏长久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村里没有专业的接待人员,对于未来也没有明晰的规划,不利于长远发展。乡村游发展的短板让王浩看到了发展机遇。2017年,王浩提出“奇遇村”发展想法,致力打造满足年轻人对乡村游的消费需求,增加吸引年轻人项目。

2017年,王浩的创业团队已增至7人,在7人的共同努力下,奇遇项目很快落地山美水美的聂家峪村。“我们团队中正好有一名旅游学专业毕业的股东,他对旅游这一块比较有思路。我们选定聂家峪村后,给村庄规划了几个功能区域,规范了点餐系统,提高了住宿档次,增加了文化体验项目,使其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王浩介绍,其中,篝火晚会每次参加人数高达500多人,成功地吸引年轻人留宿在聂家峪村。

目前,他们正在聂家峪村打造“失恋主题”项目,旨在让失恋的人有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2016年,聂家峪村的乡村游收入仅10万元左右。2017年,奇遇项目落地聂家峪后,乡村游收入达到97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已达到150万元。然而王浩并没有满足目前的成绩,他正在构思规划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项目,争取在农业上创造更多的不可能。

位于桓台县荆家镇伊家村的百萃源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融生态农业观光、特色餐饮、水上娱乐及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园区,每逢周末、节假日,从桓台城区、张店等地前来采摘、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还有部分学校将这里作为课外实践基地,不定期将课堂搬到百萃源的田间地头,体验一把生态农业与乡土民俗相结合的特色之旅。

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些可喜的变化还得从王继俊返乡治村讲起。王继俊是山东新世纪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2011年,他返乡担任伊家村党支部书记,如何让农民富起来是他返乡治村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继俊曾彻夜难眠。制定发展计划,外出寻找机会,为村庄发展他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

“就村庄长远发展来说,村民的思想必须从过去传统的发展思路中解放出来,开阔眼界。”王继俊认为,具备时代发展的思路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根本条件。为此,自2011年以来,王继俊先后出资组织党员群众共计600余人次赴北京、浙江、青岛等地参观学习。

2013年9月12日,伊家村土地流转合同签约仪式在伊家村文化广场举行,这标志着伊家村村民以地为本,固守“一亩责任田”的土地经营模式一去不复返,伊家村走上了城乡一体化、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道路。

“土地流转将有效改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村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成果,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这是一项利村惠民的工程。”王继俊说,“我们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培训成为公司的员工,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让土地流转后的村民获得了双份收入,增加了农民收益。”

截至目前,百萃源已流转2100余亩土地,种植各类露天采摘果树300余亩,种植有机小麦200余亩,有机蔬菜50余亩;建成21个水果采摘大棚;栽种绿化苗木20000余棵;硬化田间主干道路10余条;流转村民闲置房屋35套,按规范农家乐标准统一进行了装修,用于接待游客住宿。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给当地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产业发展带动强,农民收入增长快

近年来,临淄区实施了数十项农村民生工程,干部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变革,大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临淄样本”在淄博市进行推广,先后迎接了全国精神文明现场会、全国农村党建现场会、全省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等,被领导评价为“走在了前头、打造了样本、做成了风景”。

临淄区朱台镇汇聚了556家厨具生产企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年产值高达30亿元;皇城镇1.5万农户,拥有超过1.6万个蔬菜大棚,平均每户一个“绿色加工厂”;齐都镇大批村民涌进城市,成为当地家政服务的主力军;敬仲镇靠种植桂花,赢得了“江北桂花第一镇”的美誉……临淄的乡村产业升级正是由“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开始的。

2008年,为了完成秸秆禁烧的任务,临淄区采取财政补贴、统一农机作业的方式,全面推行玉米统一机收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统一再旋耕的“四统一”服务模式,连年实现“不点一把火”的目标,改善了土壤结构,粮食种植增产增效,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临淄区顺势而为,全区48万亩耕地逐渐实现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机械化统一作业,除了晾晒和浇水,其他所有工作由政府协调各类农机合作社完成。

“西单村共引进两家厨具公司,一家物流企业。现在全村超过三分之二的劳动力从事厨具加工、物流运输等工作。其中有157名村民从事物流运输工作,他们月均收入12000元,从事其他工作的村民人均月收入60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租赁收入120万元。”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介绍说,下一步村庄将发展特色种植,发展吃住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满打满算,一年真正在粮食上忙活的时间也就10天到20天,现在大把时间都用在了打工上,每月平均能拿到6000元的工资。”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村民王建民说。

同样,在桓台县,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也已形成。近年来,桓台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目标,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水平。加快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等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烘干仓储区建设步伐,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桓台县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做大做活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草编工艺品出口创汇,是桓台县一大特色产业。马踏湖内盛产优质芦苇、蒲草,湖区百姓用其编织屏风、储物筐、草鞋等美观实用的纯天然手工艺品,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起凤镇引导农村妇女从事草编、柳编,仅夏七村就有90%的妇女从事草编和柳编。依靠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镇已有1/3的农户靠手工编织走上富裕路。如今,湖区群众手工编织的工艺品已经漂洋过海,畅销德、韩、日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桓台县还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到了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在桓台县,干过服装出口,当过饭店大厨的耿波,近几年将“光伏+”产业玩出了大名堂。

2016年,耿波联合朋友在桓台县新城镇毛家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投资一个多亿,成立淄博太奇光伏农业公司,建起农光互补项目。光伏大棚顶上利用太阳能发电,底下种蔬菜、食用菌、大豆等农作物。10兆瓦的光伏太阳能板平均每天发电4万度,每年发电收入1000多万元,种植农产品每年可收入100多万元。

毛家村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每亩地可收入500元现金加800斤小麦的市场销售价,另外,村民还可到太奇公司的园区和饭店打工,平均每天工资约100元。

2017年,耿波团队又到田庄镇高楼村,利用一个占地200亩的废弃窑湾,建起淄博太奇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同时流转村里300亩地,开发建设高端水果采摘基地,尝试用“光伏+”促进农业与文旅结合,闯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和其他乡村旅游点不同,太奇采用的是‘光伏+’的新模式。现在,我们的各项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光伏发电、旅游度假、餐饮住宿、拓展培训等板块已投入运营,滑冰滑雪、水上乐园、观光采摘等预计明年可投入运营。”淄博太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波介绍。

耿波说,拓展培训基地,可推动文旅和体育项目深度融合,屋顶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自发自用,余额上网。而正在加快推进的室内滑雪场、滑冰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淄博市首家也是最大的室内冰雪场地,对带动冰雪运动项目开展,推动乡村文旅体育繁荣起到产业创新、动能互补的示范引领作用。度假中心还建设了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餐厨垃圾等及时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对流转的土地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形成了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的空气、河流、田野、一草一木,农村的风俗民情、农耕文化、农副产品,都成为市场资源。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之间的互补、联动和共振。”耿波谈了他所干的事业对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度假中心每天发电量在3万度左右,全部完工后发电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度假中心现可解决就业50余人。家住田庄镇牛旺村的张连英,主要负责度假中心客房的日常管理,基本工资加奖金,每月可收入2000-3000元。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耿波介绍,一是要把产业做强。没有产业支撑的旅游是“空壳游”。二是把生态做靓。没有优良生态的旅游是“伤身游”。旅游是来养心、养眼、养肺、养脑的。三是把服务做优。没有优质服务的旅游是“伤心游”。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一般没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但农民服务员有农民的长处。他们以诚恳的态度和朴实的情感打动人。游客第一次来是客人,第二次来是熟人,第三次来是亲人,第四次来是自己人。

“如果把这三个方面都做好了,看起来是旅游行业的事,实际上也是乡村振兴的事。乡村旅游,需要不断摸索。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且有条件到乡村来度过一段宁静的时光,这为发展奠定了基础。”耿波说。


▲新城镇耿三里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出实效。

基层党建强引领,民生工程大发展 


“以前村庄难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群众对村干部普遍缺乏信任。只有打破这种僵局才能为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临淄区皇城镇党委书记郭亦华介绍,为打破僵局,2009年,临淄创新实施了村级事务“五代理”制度,在保持所有权、使用权、决策权、处置权、监督权“五权”不变的前提下,由镇、街道代理村级资金、账务、资产、档案、公章,特别是对公章和资金使用实行层层签批、定期公开。党委政府“到位不越位,监管不掌管”,让村民自治完成了由“低效无序”向“民主规范”的根本性转变,给了村干部一个清白,还了老百姓一个明白。

另外,在“五代理”基础之上,临淄区在基层党建中大力实施“磁铁工程”,陆续开展了党性体检、党员活动日、党员干部代办、村居党建阵地提升等工程,打造“吸铁石式”基层党组织,把党员与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

走进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党员活动中心,可看到会议桌两侧整齐地摆放着40张席签,桌子后面还有30张贴有名字的椅子。“现在西单村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席签所对应的是40名党员代表开会时所坐的位置,后边的椅子是30名群众代表的座位。”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介绍。

每名党员负责3-5户群众,党员需要将所负责的群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收集上来,再统一现场解决。“每月村‘两委’对党员整体工作打分,积分排名靠后的党员将转到镇上特殊党支部进行重新学习再教育,培训合格后,再转回村党支部。”单提华介绍说。

西单村的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自此制度实施以来,不仅没有一个村民“落队”,更重要的是村民与村“两委”干部之间产生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村里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了。

近十年间,临淄区压茬实施了几十项乡村民生工程,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也让村干部威望更高,号召力更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高青县青城镇,青平社区党总支以“打造过硬支部,争创发展先锋”为引领,积极探索15个自然村合并后抱团发展新路径,逐步形成了“1+3”发展格局,即社区党组织+农村社区、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村(居)规模调整前,青城镇所辖的游家、马庄、菜园、辛庄、钓鱼台、玉皇庙、西大张、刘茹、小张、刘公顺、西三里等1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存在集体收入低、发展空间小、“两委”成员年龄老化、干事创业积极性不足的问题。2017年,青城镇以行政村规模调整为契机,将这15个村合并成立青平社区。今年以来,原15个村的670多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楼房。

为解决群众来社区居住后土地谁来耕种的后顾之忧,青平社区党总支紧紧抓住得益乳业落户机遇,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总投资5亿元、占地1235亩、配套种植用地2万亩的得益乳业生态循环奶业基地项目建设。一方面依托生态农业种植项目,积极流转社区15个自然村土地7100亩,筑牢集体发展根基。社区整体搬迁后,土地复耕可置换建设用地指标841亩,支持县域发展。同时,原址复垦后共增加耕地面积841亩,流转给得益后,社区净增村土地租金集体收入84.1万元,加上耕地内原有小生产路、小沟渠的复耕共整理出土地1065亩,村集体净增收入10万元,这样整个青平社区每年稳定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增收难题。另一方面,依托生态农牧文化观光项目,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转换。以生态农业、奶牛养殖、特色产品加工为核心,集聚农牧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互动体验、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牧观光园”以及“生态园中园”,逐步吸引社区居民投身新“职场”,在家门口体验农业“华丽转身”,不断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青平社区党总支还积极争取就近配套建设汽车用品产业园项目。投资2亿元的汽车用品产业园一期项目,已新建标准化厂房11栋,先后引进淄博玉蝴蝶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淄博峰利电子有限公司、高青亚欧美汽车刷厂、高青新景工坊加工厂、淄博艾福迪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淄博旭丰纺织有限公司、淄博洪泉电磁防护材料有限公司7家实体企业入驻产业园,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7家企业均为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产业园后,解决了青平社区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产业园区与青平社区建设相配套,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群众搬入社区即可实现家门口就业,汽车用品产业园入驻企业被社区充足的劳动力吸引,入驻热情大大提升。

乡村文化留记忆,乡风文明添风景

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每逢节假日,桓台县唐山镇的八里庙老醋店博物馆都会迎来很多市民,人们走进博物馆,看老辈人使用过的农具,听着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讲解,使乡村游更具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桓台县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蓄积推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场所,以到农村演出、镇村文艺调演等方式,在镇村广泛开展有关孝行善举、国学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及技艺展示、传承等传统文化活动。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加大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历史遗存、历史印记的建筑、农具、古树名木的保护、保存与展示,留住“乡村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苇宫灯的传承就是一个好例子。该项目第五代传人田江承介绍,湖区村民历来有编织苇筐、苇篮的传统,苇编技艺也成为湖区人代代传承的拿手技艺。过去村民大多是在农闲时节编织自用,没有形成产业和规模。随着马踏湖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游客把苇编作为一种工艺品争相购买,原来村民眼中的日用品变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小小的苇编孕育出巨大的商机。现在,马踏湖区以芦苇画、工艺苇帘等为代表的农村文化产品畅销全国,辐射欧、美国际市场,带动当地农民年均增收近万元。田江承说,如今会制作芦苇宫灯的手艺人是越来越少了,他愿意无偿将自己的技艺教给大家,让芦苇宫灯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桓台县先后进行了数次集中普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2000余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被记录下来。桓台对其中特别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扶持,促进产业开发。目前部分传承人已创办了家庭作坊,注册成立了公司,安排了大量人员就业。“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围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深化,传统工艺类企业依托科技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涌现出一批“非遗”创新企业。

除此之外,桓台县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桓台“乡土文化人才库”,逐步实现从“文化娱人”走向“文化育人”,加大定向定点分级培训,完善培训计划和机制。组织专业文化干部建立村级联系点,形成城乡人才联动帮扶机制。初步建立“一村一名文化管理员、一名文化带头人”机制。自2017年开始,在全县开展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最美基层文艺团队、最美群众文艺明星的“三个最美”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基层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注入活力。

淄博有3000多个村居。淄博组群式城市的特点,使其在协调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和创造良好城乡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017年,淄博市农村“户户通”达到80%以上;环卫一体化全年实地暗访成绩位居全省前列;移风易俗实现“两个全覆盖”,实地暗访成绩位居全省前列;旱厕改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公益性公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公益性公墓727处,覆盖1755个村居,约占全市村居总数的57.11%……

走进临淄区,走进一个个村庄,柏油马路笔直宽阔,绿意盎然的植被焕发着勃勃生机,鲜花掩映下的青砖黛瓦,勾勒出乡村特有的宁静和安详,随处可见的精美的文化墙,把大街小巷装扮成一幅最美的乡村风景画。

临淄区朱台镇王营村以前进村的是条“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家里的厕所是露天茅坑……“修路曾经是老百姓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没想到的是,如今路修好了,还带来了村里全方位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常继锋说,乡村环境好了,明显感觉村民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好,他们自觉“告别”过去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

从2009年开始,临淄区启动实施了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农村“五化”工程,其中,农村道路硬化是重中之重。几年时间,无论是城郊村还是偏远村,不管经济强村还是薄弱村,公路修到了大街小巷、修到了百姓家门口。

家门口的路修好了,临淄区又把目光转向了农民的庭户小院,启动实施了“旱厕改造”工程,对全区6万户农村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而此后的气代煤工程,让农村从村外到村内、从户外到户内,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全方位提升。与此同时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让465个村居的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环境好了,钱袋子鼓了,日子更要过出幸福感。临淄区实施的“移风易俗”“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全覆盖,让农村文化广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群众性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好去处。公共文化资源不断向临淄农村倾斜,不仅美了乡村环境,也富了群众脑袋,乡村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乡风文明不断出新。

2017年,淄博市拥有农村文化大院2954个,2306个村(居)建成符合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1.7万农户用上数字电视,文明村镇261个,文明单位838个。该市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规划到2022年,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3000场,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85%以上的农村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标准。

策  划:傅 斌 赵继中

执行策划:何意光 王德贞

撰  稿:房孝钰 任治安 闫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