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西部有个“阿勒泰” ——济南市席庄村小记

2024-07-01 15:03: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无际稻田,一片青绿。

盛夏时节,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庄村,村西稻蟹地,常有几只白鹭,飞天盘旋,俯水啄鱼,引得路人驻足。这几年,又来了一种鸟,据说是乌干达的国鸟,引得全国不少摄影家聚到这里。

“快看,飞起来了!”席庄村村支书王道坚指着黄河方向。就见一只鸟儿从田间小溪径直向西北方向盘飞,我的眼睛沿着它的弧线起伏,本想它会飞老远,可不久,它就凫在另一处水面上。

这叫什么鸟?

席庄村“稻香花海”景观。(资料图) 

灰冕鹤!

那些摄影的人,长枪短炮的,三五成群,就照着那只灰冕鹤“咔嚓咔嚓”不停。灰冕鹤似乎适应了这节奏,在水面上扮着各种妩媚,摄影师们则说说笑笑。“他们为了一只鸟,跑这么远,一玩就是好几天。”王道坚介绍。他望着无际的田野,目光从建邦大桥回降到村头柏油路,颇感自豪。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的,当然是村容村貌和周边环境。朝阳打在脸上,王道坚前额上,金灿灿的。“稻香花海‘阿勒泰’,有空你就再过来!”王道坚为村子打起了广告。

席庄村于明朝建村。它北临黄河,南依双龙湾,水系丰沛。但遗憾的是,这儿的土质是盐碱地,“野生碱卤,地尽不毛”,乡人生活一度困难。“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正是此间境况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经历三次稻改,自然生态、百姓生活才得以逐步改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水稻种植靠农民自己摸索,种植效率低下。2009年,村“两委”组织90户农民,成立大米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请来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张士永教授,探索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立体结合,河蟹、水稻的品质都提升了。稻收的时候,蟹子大,蟹黄特别多,有的都把蟹壳顶起来了,做熟的螃蟹格外香。

稻蟹混养收获时。 

水稻混养的成功,带动着土地流转。村民由此获得土地租赁和外出务工两份收入,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140余万元。

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开始建“稻香花海”3A级旅游景区,打造“席庄记忆”村史馆。据介绍,去年,经七一小、槐荫实验小学到席庄村研学,观水稻艺术,览村史馆,了解黄河文化以及乡村振兴。

村里有个1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听小说戏曲的,跳舞健身的,充盈着各功能区。村卫生室里,一名医生正给几位村民讲解初夏如何预防常见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席庄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抓班子、带队伍。每位年轻党员包挂十户村民,成效量化积分。管理考核、星级评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席庄村荣誉橱窗显示,这个村先后获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泉城最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济南市首批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济南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和“济南市和美乡村”称号。

如果您想寻找村庄记忆,春赏油菜花,夏听蛙声一片,秋尝稻蟹米香,冬踏黄河堤雪,那么来席庄村吧;如果您想看得见青山绿水,望得见乡愁,亲揽母亲河的辽阔壮美,体验星空下黄河大堤上望北斗的曼妙,就来泉城西部的“阿勒泰”。

入夜,那只灰冕鹤会嘤嘤在耳旁。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徐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