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工程 | 这一年,村学工程让村里变化太多

2018-11-15 15:56:03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

听课学习,从中途溜走到不请自来;教育孩子,从信奉不打不成才到以身示范;让长辈看孩子,从认为理所应当到知恩感恩……10月19日,记者走进郓城县双桥镇坡里何庄村村学小组学习现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年多来,村学工程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坡里何庄村有4000多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有了丰富的精神需求。去年5月28日,在村支部书记朱仰文的发动下,村里加入了农村大众报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简称村学工程),成立了学习小组。在小组成立当天,有一堂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为题的家庭教育课。到场的120多位村民,有不少中途悄悄溜走。讲座结束时,只剩了七八十人。剩下的人里,有30多位加入了村学工程做好父母群,坚持参加每两周举行一次的线上学习。

坚持带来改变,改变形成了辐射,这一切仿佛发生在不知不觉间。

“以前,村里的垃圾桶在街上摆着,村民们就不愿多走两步往里倒。”一见面,为这次活动专程从上海赶回来的村支书、村学小组组长朱仰文就对记者谈起学习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现在,谁不往里倒,大家都笑话他不给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不仅表现在对待孩子上,更表现在对待老人上。“村里的好多媳妇,以前都认为让老人看孩子理所应当;现在,让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她们都知道要感恩,要回报了。”


▲讲课现场,一下来了200多位村民。听说是去年讲家庭教育的老师来讲,丁瑞雪、管亚芹、何爱云等学员就在村里呼朋唤友。结果,人来得太多,学校准备的凳子都不够用,不少村民愣是站着听完了讲座。

村民今年为什么这么爱听课?原来,此前记者提前列出了15个题目,让村民们点题。讲课,就讲村民投票率最多的话题——“孩子不听话时怎么办”。从这一问题入手,讲师重点解读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亲子关系好坏、父母认知水平高低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村民们是从互动游戏中得到体验、感悟,并从身边小事中开始反思自我。

“这些例子,太接地气了!”村幼儿园园长丁瑞雪感慨:“浅显易懂,实用。”

“这些内容,老百姓能听进去,希望报社不要光在这个村讲,也到其他村讲讲。”双桥镇副镇长李衍诺也说。

 

▲讲座结束后,村学小组安排了一场座谈会。组长朱仰文只安排30多位学员参加。但其他村民不愿意,结果,60多位村民涌进会议室,争相发言。

“以前我经常对孩子发火,学习了这一年,我逐渐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村幼儿园副园长管亚芹说,“许多知识,不仅能用于教育孩子,也能用到幼儿园管理中。”

“去年讲座时,我在北京打工。我婆婆来听的课,她非让我进群学习。”被婆婆“拉”回村里照顾两个孩子的何爱云眼眶发红,“以前,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被‘点名’;这一年我在学习,也在陪伴,孩子进步很多。”

 

▲讲座现场,徐丽燕展示了学习笔记和作业,分享了学习方法。

来自聊城的讲师徐丽燕,以《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为主题授课,赢得了学员们掌声。徐丽燕在2016年加入村学工程。在群里,她组织学员学习,带头录音读报,深受学员喜欢。她自己也是坚持学习的受益者。“写作业,能帮我们把这些知识记忆得更牢固,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徐丽燕说。

课程要结束时,徐丽燕还邀请6位妈妈一起上台,朗读了《父母规》亲子承诺文的部分章节,建议学员们“学习,从今天开始;改变,从此刻开始”。

 

▲讲课过程中的互动、体验,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现场,记者抛出的问题灵活,还设计了相关游戏和互动环节。在互动中,有的学员恍然大悟,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泪流满面……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

“没想到这么好玩儿。”讲座后,有位学员说,“以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求孩子学习,总是先让他坐得正儿八经,总觉得那样才是学习的样子。”

 

▲座谈会上,新加入的学员肖海元的发言让人动容。肖海元原本在外打工,后来因受伤回家。这次听课让他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以前,孩子不好好学习我们就硬逼,孩子不听话就打骂责备;现在明白了,孩子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有出息,作为孩子的爸爸,关键是要教孩子做个好人。”

“我回家就像走亲戚。”常年在外务工的孟兆启说,“这次回家,也是因为老人生病。”守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少,让他一直挂着孩子的教育问题。

村民们的发言,让双桥镇中心校校长苏宝贵感慨万分:“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尤其是父亲的缺位,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学校教育效果的大问题。”他期盼村学工程能到更多乡村学校落地。

农村大众报记者 魏新美  兰姬慧

通讯员 赵考壮 李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