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新农民不能再“大水漫灌”

2018-09-17 10:29:5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乡镇参加农民培训班时,有位分管培训工作的基层干部感叹:我们组织了这么多场培训,请了这么多专家来讲课,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可看看新农民数量有多大变化?说明效果还不够让人满意,这是值得反思的。比如,在他看来,培训工作不能“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要找到农民的兴趣点、关注点。还有,安排课程要有针对性,可以尝试推行“小课堂”、“小班制”等等。

确实,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有的地方依然习惯按“下通知、组织人、进会场、挂横幅”的流程来。这种呆板、固化的培训模式显然已跟不上趟了。首先,农民群体中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听课,需要学习的人,不再只是村里的农民,还有从城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毕业后投身农业的大学生等等。对于具有一定甚至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弥补基础缺陷,而是更具专业性、前沿性的知识。其次,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也需要不同的知识营养。一个刚刚起步的合作社,跟一家运作成熟的家庭农场的需求不同。在一家公司种养基地打工的人,跟该企业中高管理层的需要也不同。农业行业内分类趋于复杂,分工日渐细化,不同岗位的人各有各的知识要储备、升级。以前,农民培训的对象多为传统农民,要解决的多是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而现在,职业农民需求呈现得更为多元化,更为丰富复杂。这些实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培训工作跟上节奏,做出调整。

要让培训工作产生最大的效益,必须重新给培训工作定位。必须认识到,培训工作是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牵线、加油,起到的是助力作用。并非经过培训就一定能成为合格的职业农民。正如大学教育旨在培养人才,但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出类拔萃。新兴职业农民也不会仅靠听课就能变得合格,他们的真正成长,最终要经历艰辛发展、激烈竞争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优秀的职业农民产生,也会有人“破产”退出。

要让培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还应当细分培训对象,与日渐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相结合,吸引更多的职业农民加入。应当改变以往运动式、重规模、简单粗放的培训方式。同时,细化培训的具体功能。大体而言,面向农民开展的培训,要么是让有意成为合格农民的人快速认识这个职业,了解职业前景,树立发展信心;要么是让已经投身农业的人提升专业水平,在种养技能与市场意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要么着眼于现有的依然习惯于传统经营模式、作业方式的农民,让他们尽快认识到成长的必要性,感受到转型的压力。针对不同的群体,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案。

当然,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培训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具体细分。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尝试将农民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并开始探索新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应当说,这些努力都有益于培训工作精准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日渐重视,农民培训的主体也在增多。除了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培训,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校、公司企业等也在为培训农民推出各种服务。职业农民享受政府购买培训服务、资金激励的机会逐渐增多。

《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逐步实现从“简单培训”到“精准培育”的转向。此外,农村在职职工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政府会给予1000元—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国内其他省份有的还鼓励本地农民参加函授学习。比如江苏昆山,今年就出台方案规定,本市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有志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昆山籍青年均可报名参加函授,通过考试后去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学习3年。取得证书或毕业证的可以报销一半或全部学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执业资格等各类考试的增多,应当避免形成像围绕公务员考试、会计司法考试等赚钱的“畸形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政策引导,到资金支持,从制度设计,到实际帮扶,都需要扎实实施。培训工作要想取得更为积极的效果,也应当融入这个系统,与政府其他帮扶、激励措施相结合。

以前,农民浇地,多是“大水漫灌”。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不但浪费水,还可能某些作物带来负面影响。现在,农民灌溉,已有不少人采用“滴灌喷施”。“滴灌喷施”的好处在于,节水、省力,更有益于作物生长。培训新农民,也需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路子,采用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方法。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