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要“充电”,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2018-09-07 14:47:0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新型职业农民能意识到不断“充电”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动力,不仅是因为农民对现代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也因为在不断发展中,他们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兰陵县车辋镇桃峪村学习小组的学员们在讲师的主持下正在开展互动学习。

  当前,从事农业的人,已经不仅仅是留在村里的传统农民,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在不断加入“土里掘金”的队伍。不再打工、回村创业的农村青年,大学毕业、进村种地的学生,放弃城里工作、怀有田园梦想的白领金领等等,无论是种地还是养殖,他们在经营上要求具有一定规模,在生产中重视规划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在管理中强调高效与精准。这些特点,都让他们的劳动与过去的农民迥然不同。那些在工商资本下乡大潮中涌入农村的公司企业,对干农活的员工则更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技术要求。
  目前,各地出台了不少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对新型职业农民也做出了相应的分类。大体而言,根据从事生产的内容和身处产业链条环节的不同,新型职业农民被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概指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社员等。专业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则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从事某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专业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经纪人以及其他各类农技人才等。
  事实上,上述分类仍然是有些模糊的。作为一国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行业分类日趋细化,分工日趋专业。新兴职业农民的岗位设置也越来越多,其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这也说明,现在,干农业就得做新农民,做新农民就得不断“充电”,提升自我。必须认识到,这种“充电”,不是快充,不是短充,也不是暂时性的充,而是长期的、系统的、讲求效率的进步和改变。
  一份针对农民务农者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认为,农民务农者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范畴,因此必须正视这一群体在学习中面临问题。比如,部分农民务农者还习惯于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孩子的事,要学习,就得进学校、上课堂;也有人简单地把学习当成牟利的工具,追求很直接的现实利益等等。农村大众报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在面向全省农村、组织农民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农民自学意识还比较弱,对学习方法和途径选择还比较模糊。
  让农民,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不断进步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充电”的主动权,是有必要的。
自己做饭——
自学才是根本

  人要想活着,饮食充足是基础。同理,无论做哪种工作,技能知识都是基础。要想具备扎实的技能,储备丰富的知识,离不开学习。我们就以吃饭为喻,探讨一下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问题。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新农民的培训工作。各地基层围绕新型农民培训,请专家、开课堂,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授课等等,做了不少努力。但再好的专家,再多的课程,都是着重于改变外在的教育学习环境。一个意在绝食的人,就算医生能通过注射、鼻饲维持他生命所需,却无法让他真正恢复活力。同样的道理,谁也无法把知识灌输给一个拒绝学习的人。因此,再周到的培训课程,只能让那些有意进步、渴求知识的人感到欣喜,而很难影响那些固步自封、拒绝“升级”的人。
  也就是说,要想学习取得真正的效果,首先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意识到学习,尤其是自学的重要性。自学如同自己做饭,只有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口味,明白自己想吃什么。明白了自己的知识缺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动力。从个人进步的角度来看,一个不懂自学、不能坚持自学的人,是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系统提升的。
选好饭店——
把握学习机会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居家过日子,自己做饭吃是长期的,下馆子是短期的。比如出差、旅游,身边没有锅碗炉灶,那几天就只能选饭店。对学习来说,上学校、接受短期系统培训等等就如同下饭店,也得会挑,会选。
  对职业农民来说,重上大学,花上几年时间接受系统教育不大现实,但短期集训、紧凑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这跟教师、医生等一样,属于进修、属于岗位集训内容。因此,抓住这些学习机会是必要的,科学地、有选择的把握这些学习机会更是必要的。一旦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应当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和学习内容,做好判断。
  现在,面向新兴职业农民的各类培训班、提升班等等,有很多。办这些班的,有政府部门,有基层组织,有科研院校,也有公司企业。无论是公益性进修,还是商业性培训,其内容各有不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作为职业农民,应当根据自己工作、兴趣所需,选择不同培训内容。简而言之,不是所有的培训都适合你。
学会点菜——
知道自己要什么

  下馆子进饭店,要想吃饱吃好,得考虑饭菜的量,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进了再高级的饭店,发现想吃的菜不多,吃起来不对口,也会让人索然无味。同理,参加了某个培训班,选择了某个短期集中学习,职业农民也要学会“点菜”。
  所谓“点菜”,就是根据自己的需求、疑问,向专业的老师专门请教,最大限度地获取急需的知识和信息。这也对热心组织培训的合作社、政府部门等提出了高要求:要根据农民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邀请专业老师,让听课的人——职业农民有内容选择权。
叫个外卖——
拓展求知渠道

  除了参加各种培训班,选择短期集中学习,现在网络发达,不少高校也开展了网上授课,有些自媒体、农技人还会通过各种平台、客户端等发布系统的课程视频、上传各种知识文档、提供在线解答服务等等。这些方式,有不少是要求付费的。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如同叫外卖。
  叫外卖式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眼前之难、解一时之需。对职业农民来说,通过网络搜集知识、购买课程,也不失为拓展求知渠道的好选择。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学习,存在碎片化的缺陷。有些知识内容,缺乏应用实践的检验,也存在真假难辨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选择。
  尤其在朋友圈里,那些被多次分享的链接、视频等等,有不少就属于标题党、做噱头,传播的是看起来振奋人心、细想想耸人听闻的资讯。这尤其需要大家谨慎分辨。要根据消息的来源是否权威、信息的出处是否可查、引用的材料是否存在等等仔细判断其价值。
品味交流——
避免闭门造车

  一顿好饭、一个好菜,吃完之后大家回味无穷,就往往忍不住彼此交流一下。学习也应当如此。无论是自学还是集中学习,农民都应该彼此多切磋。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讲给别人,就得回忆要点、组织词句、讲究逻辑等,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反刍”。交流,也就成为了另一种提升的手段。
  与人多交流,不仅能更好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也能更好地吸收对方特长,更能拓展联想,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交流讨论,历来被视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跟“对手”辩论,与“高手”过招,能避免闭门造车,有利于自己跳出狭隘思维,开拓视野。   
  农业的竞争性越来越强,对从业者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职业能力要强,专业水平要高,才能乘势而动、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各个岗位的农民关注的是不同的职业技能,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兴趣点,学习方法当然也会各有不同。上述几条建议,只是原则性的参考。具体的计划、个人的进度还需要学习者自身去把握。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新勇